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读《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有感
                                                            逸仙小学   李海霞
读了《细节决定成败》一书, 我觉得,这本书揭示了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的差异。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并非他们的先天条件多么优越,而是他们在细节上比其他人下了更多的功夫,所以取得的效果就略胜一筹了,反之,失败者往往就是不够注重细节所导致。细节的竞争成为最终和最高的竞争层面。
      书中有一段文字提到:电影电视里的武打设计,总要设计一些奇招、绝招,以使观众赏心悦目;而其实真正的的武打比赛,即使是冠军,也始终没有用上所谓的绝招。由此它指出:武术本没有绝招,生活和工作中解决问题、处理事物也没有什么绝招,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的重复,只有把小事做好才成为大事。
      这不由地让我想到我们教师的工作。其实一名教师如果要成为一名骨干、成为名师,也没有什么绝招、也没有什么捷径。没有哪一位名师是在几年之内一步登天的。即使在大谈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通过一系列的专业培训,尽管给教师们好多启迪,但也不可能就此而有很大的进步。那么在培训之后,怎样才能使自己真正有所长进呢?我认为它的关键还是在于“细节”两字。教师的细节无非是日常工作中的琐事。从备课、上课到听课、评课,从问题设计到板书设计等,每天面对大量的同样的事,烦琐而繁杂。你不仅要把它做好,而且在这过程中,你要苦练内功,有空就琢磨怎么把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才能使自己有所发展。
      好的班主任往往是非常注重学生的细节变化。学生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动作可能反映了他内心的想法以及将要产生的变化,教师应该要因势利导,善于把握时机,进行最佳的教育,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而老师呢,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幽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种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鼓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有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有时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
      记得《班主任之友》中的一篇文章曾介绍说: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工作五年之后陷入了事业的低谷,没有任何公开课,没有任何荣誉,一直处在徘徊彷徨的阶段。但就在这之后看似平静甚至平庸的五年里,他读了大量自己感兴趣的书,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文凭,是不带任何功利的读书。这五年,他听了各种各样的课,每年累积不少于200节,而且绝大多数都有记录和反思。成百上千的课,慢慢发酵,漫漫融入生命的每一根血管,每一个细胞。正是这看似没有任何变化,没有一丝进步的五年,使他积累了足够的能量,在后来的教学中一鸣惊人,并在不断的实践里逐渐形成“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派语文教学风格。
     另一位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也是如此。她从一毕业就进入了事业的冬天:在学校里上杂课,而且一上就是五六年。她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里不断读书,不断积累,不断打磨,凭着自己与自己较劲的韧性,终于在一次教学比赛中一炮打响,昔日的丑小鸭迅速蜕变成今日教坛上的白天鹅。那个漫长严冬的积淀,使她的才华更加过人、心思更加睿智;那个漫长严冬的磨砺,成了今天魅力四射、名震大江南北的窦桂梅。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成也细节,败也细节。工作中就是因为我们这些小小的不经意,错失了一次成功的机会。曾经是一个细节的疏忽,让一堂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功亏一篑;曾经有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让自己在一个时期徘徊不得前行。我们不能只看到其细小、不足道的一面,更要看到种种大事都依细节而存在,因为任何整体都是由具体的小事构成的,任何战略决策者是对种种细节情况分析的结果,任何成功无一不是建立在细节之上的。其实,生活中无论做人处事,乃至生活学习,无处不体现了细节的重要性。
      反思我们的工作,如果都能以认真的态度做好各自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都能以强烈的责任心对待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次课前准备,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的问题,做好每一次的反思,那么孩子发展的同时,也就是我们教师成长的过程。罗马不是一天能够建成的,教师的成长也就是在这点点滴滴的细节中而来,我们在每天琐碎的细小的工作中聚沙成塔、滴水穿石,从而获得发展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