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实例看“导”和“教”的区别


从两个实例看“导”和“教”的区别
刘水
      玄武区教育局在十多年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提出课堂教学“四边”的要求,“四边”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边导边教,学生边学边练。
      “四边”中,“导”的含义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引导要做到因势利导、导而勿牵。“教”的含义是讲解,讲解要正确规范、精当切要。目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导”“教”不分、“导”“教”不清的现象依然存在。
      课堂教学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导和教不清的现象,是我们对
      “导”和“教”的教学行为和作用还未能全面认识。下面请看斯霞老师生前对一年级学生进行“祖国”一词教学的实录:
      师:“祖国”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祖国”?①
      生:祖国就是南京。(好多学生笑了,知道祖国不是南京)
      师:不要笑,祖国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叫“祖国”?②
      生: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
      师:噢?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对吗?③
      生:不对。(也有答对的)
      师: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④
      生:不能。
      师:那么,什么是“祖国”呢?谁再说一说。⑤
      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师:讲得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祖祖辈辈生长的这个国家叫祖国。⑥
      片断中的①~⑤就是“导”。“祖国”一词很抽象,一年级的小同学不容易理解。为此,斯霞老师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具体实例,化抽象为具体,顺势引导学生不断排除对“祖国”一词的错误认识,一步一步向“祖国”的本质逼进。在这一过程中,斯老师只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排除错误认识,她并没有讲解什么是“祖国”,这种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答案之前的过程就是“导”。
      序号⑥是讲解,是教。《现代汉语词典》对“祖国”一词的解释是“自己的国家”。斯老师用教学语言解释为“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两相比照,可见斯老师讲解的正确规范。接着斯老师说:“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祖祖辈辈生长的这个国家叫祖国。”这一句是对第一句的丰富与发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己”的含义,理解祖国的含义,可谓之精当切要。
      当然,“教”的任务并非一定由老师来承担,也可由学生来做。请看北京东路小学陈静老师《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课的片断:
      1.教学复习题:“小刚要用70元买菜,剩下40元,用去多少元?”
      师:你能解答这道应用题吗?
      生:列式计算。
      生:汇报交流。
      解法1:70-30=40(元)
      解法2:解:设用去X元。
      X+30=70
            X=70-30
             X=40
      2.教学例题:“小刚用70元买菜,买了2千克基围虾,还剩30元,每千克基围虾多少元?”
      师:让学生读题,并与复习题对比,说说题里有哪几个数量。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千克基围虾的价钱    30元      70元
      师:提问:与上面的复习题比,这道题里也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哪些数量是已知的?要求什么?学生回答后,完成下列板书:
      2千克基围是的价钱 + 30元 = 70元
        2X + 30 = 70
      师:根据题里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你们能列出方程解答吗?让学生互相讨论,列方程解答。老师巡视指导。
      师:提问解答情况,老师板书。
      写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讨论后得出: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②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这个片断,导的过程清晰明了,陈静老师由一般应用题导入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新授内容。接着引导学生找出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最后引导学生根据解题过程讨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讨论的内容就是教,只不过是学生自己教自己。
      由此可见,“导”和“教”是教学过程中两种不同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获得答案之前的过程就是“导”。导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经验、设计水平的外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十分重要的过程。“教”或是明确答案,或是鞭辟入里,或是归纳小节等,“教”要规范正确。——摘自《玄武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