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教育的本真,引导教育的实践: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
                            
    在家中。静坐于自己经营的书房里,手捧一杯清茶,沉浸于《生命与教育》,感受着时光从身边静美地流过。偶尔投目窗外被阳光染醉的泡桐——那始终散发着勃勃生气的生命,就像一曲纯美的音乐流淌心头。也许,这些快乐的意义,与外在的感官愉悦截然不同:唯有来自生命的力量,才常常使人有一种深深的满足感——不管现实多么琐碎,唯有生命化教育,才能把别人的生命与自己的责任紧密相连。
                         
 生命:教育的原点。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生命的特征是有限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独特性及超越性。教育应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促进生命的成长,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生命从生存走向存在。在这里,原点,即为“源”点,是出发点。但又不仅仅如此。它同时是核心,是过程,是方法,更是目的。那么,教育的原点是什么呢?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引领人。教育,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这种存在,并不单纯在于“活着”,更在于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生命的灵动。因此,教育的一切都应为了人——为了人的生命的唤醒、激扬、涵养和完善,为了人的生命的强化、净化、优化和美化。当然,教育不能拒绝适当的灌输、训练和惩罚,但绝不能野蛮,甚至失去理性与人性。
                         
 从生命意义上说,教育更应该像阳光,温暖心怀;像金色的河流,澄澈而明净。因为——孩子的生命美丽如花,教育的作用就是让这些花朵绽放得更加绚烂,细细地倾听每朵花慢慢开放的声音!
                         
 生命化教育是生命在场的教育。生命在场的教育,首先是有思想的教育,是教师用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接受教材,同化教材,获得属于自己的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自己的生命体验,用生命表达方式与学生交流、碰撞,使师生双方都有感悟,提升生命质量。其次是身心合一,教师之言,应是言其心声;对学生来说,心灵是自由的,同时又是专注的,专注于学,专注于与另一心灵的交流。这很容易想到课堂,我们听过、见过的许许多多的公开课,为了“公开”的成功,总在追求“包装”,然后让本不属于执教者的东西“公开”在众人面前。这种“公开”,是生命不在场的教育,没有“生成”,没有“互动”,更谈不上诗意。
                          
生命在场的教育,不是“有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在交流中,人将自己与他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处于一种身心敞开、完全平等的关系中,因此,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是“我”与“你”的对话与敞亮,创造精神的共识和共在。
                          
生命化教育是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相长的教育,达成的不仅是学生的自我成长,也是教师的自我实现,师生共同臻于自我的完满实现与超越。教师作为学生生命的引领者,是要有一定素质要求的,而教师素质的提高莫过于与大师交往,与智者攀谈,这其中便有一项不可缺少的教育生活——阅读,教师只有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的阅读质量和阅读领域,才能担当起“带着先进文化走进教室成为知识的代言人”。
                          
阅读并不是一定要记住多少知识,而是从中寻求一种思想上的认同、心灵上的慰藉,所以阅读虽不一定能让人成为一个学识渊博者,却可以使人做一个心境平和的师者。我想,这应该是阅读的目的所在。生命化教育不仅是阅读的教育,还应是记录教育、见证教育,教师的心要关注细节,要敏于细节;对教育中的所见要善于记录剖析,感悟生命的真谛。记录学生、记录课堂、记录细节,记录自己的生活细微,智慧便会在这细微中得以成全。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北方的春天已是鲜花灿烂:红叶李一树洁白,丁香树花香四溢,连翘金黄一片,紫荆火树银花……小蜜蜂在花朵间中飞来飞去,或停在花瓣上采蜜,或拍着翅膀到处玩耍。麻雀也飞来了,停在春叶初成的树上,唱歌,跳舞,用自己独有的方式伸展着,快乐着。生命教育的对象,是否应该如追花采蜜的蜜蜂、自由自在的麻雀?
   我们在找寻答案。
下一篇:宽容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