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个人规划课题研究研讨交流材料
小学数学“教师指导----学生自控”教学的研究
南京逸仙小学 张娟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交流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自己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积极探索、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实现“授之鱼”到“授之渔”的根本转变。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学生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行为的乱哄哄现象,导致教师放而难以收场。针对这一问题,我密切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开展了市个人规划课题《小学数学“教师指导—学生自控”的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培养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重要能力——自控能力的方法、途径和操作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景,培养自控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的根本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忠实落实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随机调整教学行为,不断找到一种新的教学生长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使学生实现由“他控学习”到“自控学习”的转变。我在课题研究中努力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适时把握有利时机,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学生自控学习。
例如教学《七的乘法口诀》,在甲班,我先给学生讲个故事,题目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生1说:“老师,我知道你要讲什么?是“7的乘法口诀”吧!生2(爱表现,故作炫耀的样子)说:这个我都会,不就是“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每个小朋友的眼睛都放射出光芒,有些学生竟然跑出座位与其它小朋友交流起来。而在乙班,我重组教材:请每组数出7个学具来摆图形,想摆什么就摆什么。这一下,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大家兴致勃勃地忙碌起来,用七块图形拼装了一只老虎、摆了一条小鱼、摆了一座小房子、摆了一个“来 ”字。虽然气氛活跃,但学生能自控,课堂纪律一点而也不乱。
2、引导尝试,学会自控
在课题研究中,我在搞自学指导法和尝试教学法实验时,又发现了新问题,如果让学生自学课本后再练习,学生的思维有时也受课本的限制,机械摹仿的学生依然存在,因为课本上有现成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容易满足现状,不愿意去多想,去深思。因此我采取了新的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这是促进学生自主构建新知,实现学生“自控学习”的中心环节。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小组协作、互动交流、讨论分析等形式组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从中领悟学法,掌握学法,创造学法;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学”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归一应用题”时,首先设计了如下两道基本训练题,也就是为尝试而铺路。篮球每个50元,买8个需要多少钱?然后过渡到尝试题:“如果不直接告诉篮球的单价,改变为下面这样的一道题,你能凭自己的能力解答出来吗?”
“学校买4个篮球共用了200元,照这样计算,买8个篮球要用多少元?”由于搭桥、牵引的好,学生跃跃欲试,主动尝试。不到两分钟,学生纷纷举手示意,说明他们有了尝试的结果,经检查,绝大多数学生的列式为“200÷4×8”,但有五名学生的列式为“200×(8÷2)”。我有些惊喜,连忙让这些学生讲一讲这样做的道理,他们是这样思考的:“因为篮球的单价是一定的,买几倍数量的篮球,就要用去几倍的钱,8个篮球是4个篮球的两倍,既然买4个篮球要用200元,那么买8个篮球就要用两个200元。”这几名学生能有如此独创的思维方法——倍比法,应该说这是尝试产生的“奇迹”。假如出示尝试题后,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再尝试练习,是否有这样特别的思路,还很难说。因为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师的教学意图,都是想运用固有的数量关系来解题,学生的思维难免不受限制。
3、自练自测,养成自控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中,我及时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获得的经验和方法运用于实践,探索解决的实际问题和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通过发展性、开放性练习,拓展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学生自测是促使学生内化新知,形成“自控学习”关键的一个方面。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应用,在练习中拓展、创新,使学生能练、善练,练得趣味,练有效益。特别能留足学生“自主”的时空,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通过三个层次进行递进自测:(1)自练自查:课后的练习,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知识能力状况自由地选练,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同样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练习效果;(2)互动拟练: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及探索知识的过程,立足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拟题,并在组内、组际、师生间开展互动练习,互相考考,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3)拓展提高:围绕知识重点、难点,巧设发展性、开放性、实践性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善于思考,乐于创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4、自主评价,促进自控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学习评价观-----发展性评价。《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特别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了解评价学生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学生评价改革的前提。通过课题研究,我们体会到,常规的过程评价抽象单一、课堂的终结评价静态枯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随时、随机的,要做到及时评价、及时反馈,没有简便易行、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是不行的。因此我设计了慧眼卡评价学生的“看”;听力大王卡评价学生的“听”;智慧金钥匙卡评价学生的“想”;金话筒卡评价学生的“说”;小巧手卡评价学生的“做”。通过教师引导下的“自评、互评”,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调控;学会评价、善于评价、能客观合理的评价,以自主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自控。
总之,课题研究探索了教、扶、放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尝试、探究,使学生学会了“渔之技”、“学之法”,使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逐步实现了“他控学习”向“自控学习”的转变,能主动参与学习,乐于与人合作、交流,敢于讨论,勤于思考,善于探究,学会反思,学会自我调控,并在学习中形成了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好教师适度指导与学生自控学习的平衡关系,如何处理好“导”与“入”的度仍需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教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