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徐燕


心怀之  故有之
——读“于丹《论语》心得”的心得
徐  燕
于丹老师开篇就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这一段话,是多么的吸引人啊,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面对的是巨大的压力、复杂的人事,纷乱的生活,往往是不容易快乐的。如我,就是常常会陷入一种不快乐、不胜其烦的情绪中,于丹老师的这本书,为我推开了一道门,打开了一扇窗,仔细阅读,会让心路越走越宽。
欣赏之处不用言表,可以说整本书就是典型的苏州园林,步步让人流连,字字令人回味。如此吸引人一气读完,我想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本书与其它解读《论语》的专业书籍不同,写的是一个凡人的心得,还加入了一个个趣味十足的典故轶事,与我们是平等的,距离如此之近,当真是吐气如兰,不忍释手。
其中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说的是苏轼打趣佛印,比起赤壁怀古时,这个苏轼要俗,但更真,让人忍俊不禁。然而精妙的是苏小妹的点评,没有她的点评,就不能看到佛印的高深,苏轼的自得,更不能引出令人回味无穷的“见心见性”四个字,短短几句,让人叹服,不负才女之名。
心中有,眼中才有。原来我们所有的烦恼,所有的纷扰,都是因为我们心中有,所以眼中才有!对待工作,因为我们心中的抗拒和烦闷,所以才不能从容;对待人事,因为我们心存介缔,先入为主,所以才不能淡定;对待学生,因为我们的功利和心魔,所以不能平和。我们接触的一切,我们认为自己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因为我们心中记着的、挂着的不同。
以此推之,你心中所想所念,别人也能从你的言行、眼神、表情中体会到。当你责怪别人态度不好时,应该想想自己刚才的态度,当你认为别人没有考虑你时,就想一想你有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如果你心中有怨气,再掩饰,别人也看不到宽容;如果你总想着抗拒,就算接受别人也看不到情愿;如果你一直记恨,就是恭维也是虚伪。“心怀之  故有之”,在一直抱怨社会、抱怨生活、抱怨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反观一下自己的心。
就说现在的赏识教育,我想关于它的好处,每一个老师都有说出好多,而且老师们也都在行动上和言语中进行了推广。长长的评语全是挖空心思的溢美之词,课堂是动不动就是“真棒真棒你真棒!”可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呢?难道孩子就看不出这种形式的表扬和麻木的表情吗?没有真实的感动,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可,就能指望学生共鸣了吗?长期的强刺激等于不刺激,过多的假表扬不如不表扬。做学生、做老师还是都求一份真吧。

读于丹老师的这本书,需沏杯清茶,择一清静午后,背靠阳光坐定。这样,你才会慢慢进入《论语》境界,触摸它的心,才会渐渐体会这位中国古代圣人的思想,了解这种思想传承千年的力量。这种力量,就像这午后的阳光,会一直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一直照进你今后的人生。

                                                                                                                       教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