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一种高质量的教育,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将继续探索更加科学的、系统的亲情教育学科渗透的方法和有效途径,以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浅谈语文教学与孝敬教育的融合
五年级 章莉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造就人,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就是要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在知识、能力、品德之间,品德对于一个人掌握多少知识和具有多少能力至关重要,而孝敬教育是品德教育的最基础、最直接、最实在和最持久的教育行为。语文课和语文教师理应在孝敬教育中发挥其形象教育的特点和情感教育的优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幸福服务。
请看几个镜头——
镜头一:某女生,有一次其父亲来学校为她送雨衣。当时正在上课,老师很有礼貌地让她出去见其父亲,而她却一把夺过雨衣,大声训斥父亲快离开,父亲非常难过。
镜头二:某男生放学回到家,见母亲正在忙农活,晚饭没做好,就把自己学校生活中的一肚子烦恼全部泼向母亲。
以上是我从某学校的学生中捕捉到的几个真实的镜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我敢断言,比这些镜头更严重的肯定还有。于是,我想到了我们现在学校教育中一个经常提出而又常常忽视的老问题——孝敬教育。
也许不少语文教师有这样一种误解,认为语文教学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开展孝敬教育会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质量。我认为,语文不仅仅是生活学习、交际交流、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同时又是“做人的工具”。无论是过去的《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新课程标准》都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开展孝敬教育就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一个良好体现。其次,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素质概念,它除了必要的语文知识、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外,更多地体现在其人文精神上,一个思想境界不高的人,他的语文素养不可能提升得很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孝敬教育的一些初步尝试。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孝敬教育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其中不乏孝敬教育素材,这些都为我们开展孝敬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比如《爱如茉莉》中孩子对父母的爱的体验,比如,学生对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名人(如毛泽东、周恩来、马克思、高尔基、李白、孟郊等)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伟人名人都具有一颗孝敬的心。大家明白,要使自己优秀起来,就要从孝敬师长开始。我让每位同学真真实实地写一段自己和亲人的故事,并且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班上有一位女同学,原先与外婆的关系比较疏远,已经好几年没有真心地叫一声“外婆”了,通过学习《爷爷一定有办法》这本绘本特别是听了同学们的交流后,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她在日记本上写了2000多字的内心独白,对自己这几年来与外婆的隔膜进行了反思,明白了外婆平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唠叨,其实是在疼爱外甥女。后来,这位女同学精心制作了一张写有自己真诚话语的卡片送给外婆,还经常帮外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她的外婆非常高兴。毕业以后,她曾经给我来过一封信,感谢语文课上的孝敬教育让她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和别人友好相处。她说,这节课给她最有价值最有影响的就是老师语文课上的“孝敬教育”,现在想想真的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希望老师能坚持这么做。
二、寻找生活契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孝敬教育
生活中可以作为“孝敬教育”的材料和机遇是很多的,比如一些与“孝敬教育”有关的节日,我们身边的一些道德教育案例等等。在今年“三八妇女节”来临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话题是“礼物”,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一位家长课后对我说:“孝敬教育就是要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具体教学行动中,一次作文,一篇课文,一场演讲,就是一次很好的孝敬教育。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身边的一些“道德案例”对学生进行孝敬教育。
以上,我就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谈了语文教学中实施孝敬教育的初步尝试。孝敬师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应从人品教育开始,而培养人品,又以孝敬教育为起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让我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孝敬教育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起来,为实现“五爱教育”、造就“四有新人”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