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教育研究论文


润 物 细 无 声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亲情教育的体会
 
逸仙小学:尤金云
 
亲情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步被全社会重视和关注。在学校亲情教育工作中,除了利用每月8日对学生开展系列亲情活动外,坚持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融合和渗透亲情教育,使亲情教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科教学实践上,突出一个“引”字。“引”就是引导学生自主领会亲情教育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按照既定的渗透内容,采用引导、启发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在自主参与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亲情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听—读—品—说—写”的途径,即:以“情”为渗透内容,确定了从“听”中悟情,在“说”中释情,以“读”怡情、用“写”传情的渗透途径。如在《姥姥的剪纸》的教学中,有意实现亲情教育。课堂伊始,在音乐的渲染下,反复的朗读和听读让学生体会着深沉而不张扬的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许多学生不止一次潸然泪下。当教师声情并茂、饱满真挚的朗读课文时,学生们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感受到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我”对姥姥的赞美和依恋。姥姥通过剪纸表达对我的期待,“我”对姥姥的思念。通过课文,学生感悟着人类最无私最深沉的爱。一名学生感情细腻,动情地说到:“爱在无言中,然而爱又是如此刻骨铭心,剪纸,是姥姥与“我”情感联结的桥梁,是寄托着“我”与姥姥情感的载体,亲情把姥姥与“我”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在此基础上,我适时地引导学生大声说出自己对亲人的爱,同学们积极发言。学生们动情地讲述了亲人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师生无不动容。在《烛光里的妈妈》低柔的旋律中,同学们默默地闭上眼睛,双手合十胸前,将心底最真的祝福送给了亲人。最后我总结道:“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侯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侯已不再年轻,这也许是稍纵即逝的眷恋,更是无法重现的痛苦……,唯有珍惜!”课后,结合评价手册上的练习题,引导每一个学生都给自己的亲人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心中的深情,并要求将写好的信给父母阅读,写下阅读后的感受。
同学们饱含深情地写下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现将一位学生写的文章摘录如下:
“如果,我只是说如果,在这个世界上,只让我选择一个人作为我人生的所有依靠,那么,那神圣的选择会是母亲吧。
总是抱有不现实的幻想:希望有个美丽,聪慧的仙女妈妈。一边痴想着,一边赞叹着别人妈妈的美丽与温柔,而心中总是涌现着一股永不干涸的感激。在妈妈眼前,你可可以放下伪装,你可以尽情撒娇,你可以变回原来的那个不谙世事的你,一切的快乐都只源于心底最初的一份爱。
我妈于同学的妈妈相比,既不漂亮,也不温柔,更不富有,很平凡的那种。只是,在我每次需要她的时候,总是第一个赶到。我惊异于她的速度和眼底的一片波澜。可是每当我问起她时,她总是淡淡地回答:你当妈妈就知道了。太遥远的事情,太繁重的负担,我很清楚,一个孩子在一个家庭,一个母亲心中的位置,于是我想都不想,回了一句:我发誓打死我也不生小孩,累死了!妈妈扑哧一下笑出了声,皱起的眼角泛出一丝光芒,不知是无悔还使苍凉,只是在那一瞬,我看见了一个尤为陌生的母亲,那么的苍老却依旧把爱荡漾。
世界上那个最了解我的人呀,是否您在压迫我做不愿意的事时,心上也会有一阵刺痛?会吧!即使是火辣的巴掌掴过来也隐藏不了你眼角的一滴泪水。打一个人需要勇气,何况是一个你最爱的人呢?
妈,您总是让我帮您拔白头发,而我总是在粗略地翻看后丢下一句无情的话语:染发吧。可以想象一向爱美的你听到这句话时的失望。那白发,就是那挥之不尽的爱的见证吧!
不知是什么让您真情奉献12年不求回报,只是当您累了时,请靠在我的肩头,静静地听着您最爱的人的呼唤:“妈妈,我是您的宝宝!”
附上妈妈读完这封信的感受:
“读了你的作文,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上天厚我,给了我一个这么好的女儿。你是那么的纯洁,善良,忽略了妈妈对你的抱怨,责备,用你天使般的纯真和仁爱,放大了妈妈对你的爱和期待。妈妈觉得惭愧:眼光只盯牢你的分数,对你缺乏耐心和循循善诱,也没有好好地去呵护你的心灵。相信妈妈以后会有所改变,不再愧对女儿。前段时间与你的班主任交流,说你很用功,也很懂事,老师和同学对你的评价都很好。我想你一定能体会妈妈当时愉悦的心情。看到你一天天长大,我心中感慨欣喜万分!你一切的好和不好,是妈妈心情的晴雨表。妈妈爱你,希望你身心健康,并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不断进步,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步向前。”
从听—读—品—说—写的渗透中,同学们的心灵被一个个亲情故事感动着,灵魂深处被荡涤着,更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积聚了不竭的动力。

素质教育是一种高质量的教育,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将继续探索更加科学的、系统的亲情教育学科渗透的方法和有效途径,以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浅谈语文教学与孝敬教育的融合

五年级  章莉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造就人,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就是要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在知识、能力、品德之间,品德对于一个人掌握多少知识和具有多少能力至关重要,而孝敬教育是品德教育的最基础、最直接、最实在和最持久的教育行为。语文课和语文教师理应在孝敬教育中发挥其形象教育的特点和情感教育的优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幸福服务。
   
请看几个镜头——
   
镜头一:某女生,有一次其父亲来学校为她送雨衣。当时正在上课,老师很有礼貌地让她出去见其父亲,而她却一把夺过雨衣,大声训斥父亲快离开,父亲非常难过。

   
镜头二:某男生放学回到家,见母亲正在忙农活,晚饭没做好,就把自己学校生活中的一肚子烦恼全部泼向母亲。

以上是我从某学校的学生中捕捉到的几个真实的镜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我敢断言,比这些镜头更严重的肯定还有。于是,我想到了我们现在学校教育中一个经常提出而又常常忽视的老问题——孝敬教育。

   
也许不少语文教师有这样一种误解,认为语文教学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开展孝敬教育会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质量。我认为,语文不仅仅是生活学习、交际交流、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同时又是“做人的工具”。无论是过去的《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新课程标准》都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开展孝敬教育就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一个良好体现。其次,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素质概念,它除了必要的语文知识、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外,更多地体现在其人文精神上,一个思想境界不高的人,他的语文素养不可能提升得很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孝敬教育的一些初步尝试。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孝敬教育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其中不乏孝敬教育素材,这些都为我们开展孝敬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比如《爱如茉莉》中孩子对父母的爱的体验,比如,学生对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名人(如毛泽东、周恩来、马克思、高尔基、李白、孟郊等)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伟人名人都具有一颗孝敬的心。大家明白,要使自己优秀起来,就要从孝敬师长开始。我让每位同学真真实实地写一段自己和亲人的故事,并且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班上有一位女同学,原先与外婆的关系比较疏远,已经好几年没有真心地叫一声“外婆”了,通过学习《爷爷一定有办法》这本绘本特别是听了同学们的交流后,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她在日记本上写了2000多字的内心独白,对自己这几年来与外婆的隔膜进行了反思,明白了外婆平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唠叨,其实是在疼爱外甥女。后来,这位女同学精心制作了一张写有自己真诚话语的卡片送给外婆,还经常帮外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她的外婆非常高兴。毕业以后,她曾经给我来过一封信,感谢语文课上的孝敬教育让她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和别人友好相处。她说,这节课给她最有价值最有影响的就是老师语文课上的“孝敬教育”,现在想想真的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希望老师能坚持这么做。

   
二、寻找生活契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孝敬教育
   
生活中可以作为“孝敬教育”的材料和机遇是很多的,比如一些与“孝敬教育”有关的节日,我们身边的一些道德教育案例等等。在今年“三八妇女节”来临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话题是“礼物”,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一位家长课后对我说:“孝敬教育就是要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具体教学行动中,一次作文,一篇课文,一场演讲,就是一次很好的孝敬教育。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身边的一些“道德案例”对学生进行孝敬教育。

      
以上,我就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谈了语文教学中实施孝敬教育的初步尝试。孝敬师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应从人品教育开始,而培养人品,又以孝敬教育为起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让我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孝敬教育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起来,为实现“五爱教育”、造就“四有新人”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