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在生活中走个来回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生活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大语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作文和生活无法分割:不融入生活,作文犹如无米之炊,不在生活中品位游走,作文就犹如走马观花,不得其神韵,而不能从生活中走出来,作文就犹如一件件没有加入佐料,没有精心烹饪的原材料,更不能成为美味的大餐,给人通体的美好感受。所以,引领孩子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走出生活,引领孩子在生活中走个来回,有助于孩子作文,有利于孩子认识社会,更是孩子作为独立个体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走进
现在的孩子,课业负担重,生活节奏快,课余时间少。很多孩子每天都奔忙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路径中,很多孩子都处于学校学习、校外辅导、家庭施压的“唯学业”的生活环境中。谁都知道,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健全人格,多重能力,有发展潜力的人才,但是,谁都不敢将有限的时间花费在参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因为谁都不敢否认题海战术对考试的有效性,谁都不敢承认体验生活和提高学习成绩可以成正比。但是,对于作文而言,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蒙在写字台前写不好作文,不在生活中体验,写不出好作文。要想写出真实的,感人的,有个性的作文,就一定要让具有独特个性的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走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
走进,不是只身处于某个环境中;走进,是心灵的呼应;走进,是思维的融入。而要让孩子走进,需要什么?需要激情。不以写作文为目的,不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真诚地邀请孩子来参与生活。参与家庭生活:讨论家庭大大小小的决定,出谋划策;承担家庭琐琐碎碎的劳动,力所能及;参与家庭时时处处的交流,各抒己见。参与社会生活:看新闻,读报纸,听广播,多多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认识更多的人,开拓眼界,增长见识,丰富感知。参与学校生活: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班级的管理小干部,兴趣小组生活等等。教会孩子玩,带着孩子玩,到野地、到田间、到闹市、到新城区、到动物园……编彩蛋网、跳牛皮筋、包水饺、吹泡泡……我们会的,尽可以教会孩子,在孩子面前露一手。心活了,脑活了,嘴就活了,手也就活了。比如:不站在树下看黄叶漂亮,就永远只会觉得黄叶像蝴蝶飞舞,殊不知真正的黄叶飘零,极少像蝴蝶,看过的孩子们说像飘飘悠悠的小船,像被妈妈抛弃的孩子,像喝醉了酒的翻着筋斗的孙悟空,像闹腾了一晚的戏剧院忽然散场……又比如:没有看过夫子庙灯会的孩子会用“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小吃摊前热火朝天”,会用“有的……有的……”这样的词语和句式来形容灯会的人多,而真正去过灯会,或者看过新闻的孩子就一定知道,那不是“三个”“五个”能够形容的,而是“无头无尾,人的山,人的海”,更不是“有的人拿着兔子灯,有的人拿着荷花灯……”这样的句式结构能够表现出来的律动,而是“比肩继踵,根本没有一点空隙可以透出一点点的亮光,更不要提拿着柄花灯优哉游哉了……”可见,走进,走进生活,不是任何阅读,任何练习可以代替得了的。
游走
游走,表现的是一种不急功近利的心态,一种欣赏的心态。让孩子充满情趣地,充满激情地在生活中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身体触碰,用心灵感受生活,他们就能发现别的任何人都发现不了的,属于自己的东西。游走,表现的是一种随时随地,不拘泥于形式的体验生活的方式,游游走走,看看想想,说说玩玩,渐渐进进,孩子就会养成体验生活的习惯。体验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一个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从小,我们就有义务影响孩子,让他们在生活中游走,学会体验。
用自己的双眼去感受。看到心里去,在心里转一圈,再用眼睛看一看。比如:冬日的校园,房背后有一棵老松树,露出树顶,耷拉着一角,也许太老了。看一看,它就是一棵普通的老松树,有的孩子看着看着,说它是一只苍鹰,落在屋顶,凝视校园,我再看,哦,那居然的的确确就是一只鹰,以后每入校园,看到那只鹰,有时竟发现它正欲振翅高飞,孩子说,那是因为春天来了。这就是孩子的眼睛,就像两岁的孩子会把猕猴桃说成是土豆一样。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趣。
用自己的认识去体验。看事看人,要看出个所以然来。这个所以然怎么来?不急于下结论,常常留心,今天看看明天再看看,看看想想再看看。比如:节假日里,带着孩子到广场上看看,不是只拿上羽毛球拍,在广场上打上两个球就满足的回来,似乎参与了生活,有了体验。让孩子看看广场上的人,孩子就会发现,形形色色有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有休息的,娱乐的,学习的,挣钱的……让孩子看看小朋友是怎么玩的,老人们是怎么玩的,他们就会发现小朋友玩彩带,大羽毛球,玩滑板,老人们跳迪斯科,练太极拳……再让孩子深入地看看小朋友是怎么玩彩带的,那孩子一定会惊喜地回来告诉你,小朋友们太聪明了,他们能转,会抛,能两个人玩,还能把自己绕在彩带里,一条长长的带子,能变出十几种花样玩。甚至于,会有的孩子告诉你,在节日的广场上看到了“爱”,老爷爷扶着老奶奶,母亲抱着小孩,爷爷推着小孙孙,花儿也偎着绿叶……你瞧:看着看着,就有了自己的认识,就看出了所以然。
用自己的心情去呼应。认识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这样的孩子,多数能写出文笔细腻的作文。比如,同样在天空飘扬的红色垃圾袋,心情好的时候,孩子觉得那塑料袋仿佛在天空中舞蹈,心情不好的时候,又觉得它特别讨厌,好像摇头摆尾地嘲笑自己。带着不同的心情去看同样的事物,体会同样的事件,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让孩子不断看到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孩子写出真实生动的作文。
走出
在生活中游走,永远还是生活,写作,是表达生活的方式。走出生活,借助最合理的方式将生活最恰当地表达出来,才完成写作。那么走出生活,我们该教会孩子什么呢?
建筑美。
写作文就像盖房子,作文中的结构美也常常被称为建筑美。在作文前教会孩子想清楚文章的中心,也就是写这篇作文的目的。分清先后顺序,分清详略,这是最基本的构思。其次,可以适当地交给孩子一些结构技巧。比如,三、四段式作文读起来一目了然,起因,经过,高潮,结果清楚明了,是孩子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作文结构。比如,“ABAB”式的对话结构,可以让读者感到自然流畅,轻松活泼。再如,排比句式结构相同或相似,文字长短相差无几,文字也对应精致,使读者获得阅读美感。开头和结尾的精心呼应,文章中线索式语句的相互牵连照应,都能够增加文章的阅读韵味。这些作文技法可以随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而逐步渗入。
语言美。
作文的语言美,不必拘泥于任何形式。特别是小学生的作文,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写作特点。或许活泼,或者优雅,或者俊秀,或者朴实。有一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只要“相宜”,“浓抹”、“淡妆”都可以。比如:有的孩子善于引用,在作文中常常引用一些成语、俗语、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值得肯定。有些孩子善于描写,能够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值得肯定。有的孩子语言平实,善于描写内心,对事物有自己的感受,也很有潜力。所以,提高孩子的阅读量,让孩子常常徜徉于语言文字当中,孩子自然会汲取一种或者多种他们自己欣赏和易于学习的语言表达习惯。
作文,在生活中走一个来回。把孩子带进生活,再让孩子走出生活,写作,就成为一件与生活同步的轻松和充满乐趣的事情了。
章莉
(此文荣获学校征文比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