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学生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的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为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合格小公民奠定基础。德育教育是人民教师神圣的义不容辞的职责,它并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任务,更应纳入每一位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当中。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名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剂、润滑剂和粘合剂。作为语文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做事,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合作,语文课必须要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语文课应该是爱的课堂。而成功的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就是要学生通过阅读,去感悟、理解什么是真、善、美,培养起对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
好的教育,应该是充满爱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只有有了爱,教育的效果才会明显,教育才会取得成功。
一、言传身教,体现爱的真谛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爱”的事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爱祖国、爱职业、爱学生。有了爱,师生才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以教师的真诚换取学生的信任,以教师的爱心换取学生的尊重。
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双向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总体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教师的穿着打扮,情趣爱好无不影响着每个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而现在的孩子模仿能力特别强,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显得更为重要。语文教师如果具有顽强的意志、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乐观自信的上进心、宽以待人的包容心等健康的心理品质;具有人本思想、开放的大语文观、终身学习等先进的教育观念;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本领、扎实的语文功底等学习品质,就一定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并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要常带微笑,微笑是友好的表示,是爱的体现。教师的微笑,是一盏灯,驱散学生尚还羞怯的情绪,温暖学生还不够坚定的脚步。微笑能够带给孩子无限的快乐,生活的快乐、学习的快乐、娱乐的快乐……用最真诚、最美丽的微笑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健康成长的氛围、空间,孩子也会把微笑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表扬和鼓励是促人奋进的催化剂,教师要看到学生的长处,哪怕是一个微小的进步,教师都应及时给以表扬与鼓励,让学生感到“我能行”,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学生也会把尝试着把掌声带给身边的同学、朋友,把鼓励带给自己的亲人。
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热爱学生、善待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学生才会听从老师的引导,才会主动而积极的学习,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二、用足教材,进行爱的熏陶
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教材本身含有丰富情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从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呼唤出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从中得到爱的熏陶。
如在教学《可爱的西沙群岛》、《黄山奇峰》、《拉萨的天空》等描写祖国秀丽的课文时,就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体会到祖国山川的壮丽,产生强烈的自豪感,才会用一颗火热的心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如在教学《“黑板”跑了》、《梅兰芳学艺》、《钱学森》等课文,可以通过这些名人事迹的介绍、简明扼要地评述,扣动学生的心扉,使之从这些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身上领悟到他们共有的特质。认识到,尽管他们的出身不同,经历不同,每个人所从事的领域也不相同,工作性质各异,但是有一点是相同,那就是对自己祖国的挚爱,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又如在教学《掌声》一课时,让学生讨论小英前后巨大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懂得是同学们的掌声,让小英走出心灵的忧郁,走向充满希望和欢乐的生活。同学们的掌声是对英子爱的表达,英子的言行是对同学们爱的感激。由此学生明白,同学之间要友爱相处,发现伙伴需要帮助时,能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来帮助同学共同进步,这才是自己最大的快乐。如教学《珍珠鸟》一文,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到最后感悟“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情感教育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探究课文中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轻轻地触动他们的情感,深深地震撼他们的心灵。
三、结合写作,挖掘爱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亲情,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都是学生作文的重点,而这些都必须从生活中来,从亲身的观察和体验中来。一篇成功的作文不是文字的无效堆积,而应是饱含了作文者情感的真诚倾诉。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尽量选择一些学生情感容易流露,容易激起其情感共鸣的命题,要广开生活之源,深掘精神隧道,使学生能够做到关注生活,有感而发。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把生活看成七色阳光,即便是同学中间的冲突、矛盾、误会、争吵都可以看成是生活中的一朵朵小浪花,一种生活的乐趣,这些都是自己思考写作的好题材,而不能把它当作是一种烦恼,一种包袱。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表现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亲身经历,描绘内心世界。每一篇作文都可以成为师生沟通的载体,一行行、一段段文字无处不隐含着孩子的思想、灵魂,我们教师若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学生的思想感情,经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去体验,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某种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和学生取得共同语言,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及时采取谈心、沟通等方式,在矫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同时,也让学生从感悟中学会包容、奉献、关爱……
作文教学是触及学生心灵的综合训练,写作过程在逐步锻炼学生的思想同时,也在促进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因此,通过作文训练,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对人崇敬喜爱之情,写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四、训练读说,扬起爱的风帆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学生感知文章思想内容,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环节。有些感情深沉,内涵丰富,韵味浓厚的文章,单凭视觉浏览往往只限于皮毛,难得真谛,必须辅之声音外形,使学生从听觉受到感染,或慷慨激昂,或深沉委婉,或欢畅愉悦,或豪迈悲壮,都需凭借抑扬顿挫的音调、语气,以声传情,以情动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受到激发,撼动心灵,这样,即使是看似平常,浅显易懂的文章,通过声音的感染,也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配乐曲朗读是一种以优美的乐曲创设情境、烘托情感的朗读形式。如在朗读《田园诗情》一文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的琵琶曲或贝多芬的钢琴曲,让学生在体验情感之美同时,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观赏教学片,一边聆听播音员的标准朗读,一边观看绮丽壮观的景色变化,然后再朗读课文,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油然而生。如《花瓣飘香》这篇课文,文章语言简洁、生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从文中小姑娘的言行中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
口语交际的练习,也是学生对情感的一种体验。如五年级的“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这个话题,是多数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在课堂交流时,内容极其丰富。有的认为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在外宴请太铺张浪费,在家宴请耗费家长精力,且干扰邻居休息,对被邀请者来说也是一种负担。也有的认为可借此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学生的思想在冲突中交锋,语言表达的愿望更强烈,情感教育的渗透也水到渠成。
语文课,应是充满爱的教育,引导学生理解与学会爱,对祖国的忠贞、对民族的热爱、对山川的赞美、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热情、对全人类的博爱、对社会的责任、对集体的热忱、对父母的报答等等。语文课在传授给学生知识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真假、善恶、美丑、爱憎产生共鸣甚至震撼,从而得到教益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