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班学生阅读习惯的实践与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小班:指区别于国内普通班级的,以10——25人为一个班级规模的班级。是在规模较小的班级中进行的教育,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的内容、方式、技术、组织形式、教学过程与普通班级相比将会发生全新的变化,教育资源将进行全新组合。

阅读习惯:古今中外大量实例证明:书读得越多,知识面就越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培养一代跨世纪建设人才的需要。

小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指在小班教育环境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实践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语文学习的两大任务是:阅读和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大量的阅读积累

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学习语文光依靠课堂上学习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古今中外大量实例证明:书读得越多,知识面就越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在中国有多少人有阅读习惯呢?据2004年中国出版社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阅读习惯的家庭仅占5%。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养成阅读习惯成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怎样以轻松、愉悦的方式,让孩子来享受阅读的过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养成阅读习惯呢?这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今后学习或生活的重要影响。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就形成于其中了。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小班化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通过自主地阅读、独立的思考,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从培养阅读习惯的角度而言,生活化阅读的表现是:阅读目的在于阅读本身,不要为考试而阅读,否则收获将顶多在考卷上,甚至一无所获;为阅读而阅读,收获将在于阅读本身。吕叔湘认为阅读教学的效果要在20年之后才能显现。阅读文本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不限于书本。阅读动力在于对阅读本身的兴趣,而非来自于老师家长的要求,考试的压力。阅读行为将还原为学生生活中的一大需求,学生会千方百计想找自己喜爱的书读。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了学生的生活,阅读行为才是有意义的,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生活化的阅读必然是个性化的,因为每一个阅读主体的生活是不同的。也只有生活化的阅读才可能是创造性的,因为创造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的创造。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根据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计划、调查、实践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积极探索小班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有效途径,本课题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0710——200712

通过文献研究,搜集整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研究阶段(20081——20084

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调查小班化学生阅读水平的现状,通过典型案例研究提高小班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有效途径及其操作策略。

一.亲子共读,萌发阅读的种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机构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从对孩子读书识字的影响上来讲,学校所能起到的作用是16%-25%;家庭起到的作用是32%-50%。可以说孩子的阅读习惯的种子是父母来种下的,父母是孩子阅读启蒙的第一任老师。

美国总统大布什和小布什是一对父子,他们的家里有一个很好的读书习惯,那就是父子共同读书。每天一起读书,小时候读《圣经》,大一点读课文读作业,一直读到初中毕业。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希望孩子知识丰富,给孩子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那家长就要从自己做起,与孩子一起读书。家长要利用每天空余时间坚持与孩子一起读书,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读书是一种快乐。

我校的校本课程——亲情教育,规定在每月的亲情日那天,孩子要与家长同读一本书,或者一个故事,并记下父母和孩子的感受。很多的家长在第一次亲子共读的感受中写到:由于平时忙于工作,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今天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大家都很开心。亲子共读成了一座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桥梁,一条连接家庭欢乐的纽带,更是让我们和孩子共同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的一座宝藏,我们一定会坚持的。与爸爸一起读《三国》,与妈妈一起读《青铜葵花》,慢慢地,亲子共读成了一件乐事,一种习惯。

亲子共读的建议:

低年级的孩子识字量比较少,放手阅读可能会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磨灭孩子阅读兴趣的火花。家长不妨声情并茂地读给孩子听,让他们学会倾听,在精彩之处停下来,让孩子猜想接下去的情节;也可以在故事结局处留有悬念让孩子去寻找答案,放飞想象的翅膀。漂亮的绘本是最理想的读物,故事简短却富有寓意,插图亦是一种美的享受。

中高年级的孩子处在作文启蒙阶段,优美词句的积累,会让孩子受益很大。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后,孩子完全可以自读书本。读完书后和父母的交流最能促进他们阅读水平的提高。谈谈自己读书后的感受、收获,不理解的地方,对读物的评价。这种交流可以随时随地,茶余饭后,不必拘与形式。重要的是在与父母的沟通中寻找到共同话题,让孩子爱上读书。父母也可在此时将父辈的经验传承给孩子,让孩子少走弯路。

二.师生共读,孕育阅读的花蕾。

叶圣陶先生说:“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有学而不厌的学生。我们自己不学习,却硬要学生学习,那是为难。”师生同读一本书,可以给学生以一种榜样的力量。用教师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书中,感悟语言与生活,让阅读成为伴随学生终生学习的生活习惯。一本《青铜葵花》一个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故事,湿润了我的眼睛、打动了我的心。在苦难面前学会勇敢、乐观地面对,这是应该教给孩子的,我向孩子推荐了它这本书。读这本书不流泪是不可能的,但更吸引着我们的是曹文轩笔下纯美的文字,优美的意境,于是我们师生又找来了《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许多曹文轩的作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成长的更快,历练得更加坚强。

《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推荐了很多的好书,这些书怎样推荐给学生呢?我会先一一找来阅读,再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理解能力,向学生分别推荐。《三字经》内容丰富,涵盖了古代社会各种常识,是一本微型的百科全书。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很适宜低年级孩子背诵。《夏洛的网》用拟人的手法、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话世界,留给孩子们的是纯真和善良、智慧和勇敢。《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一个个小故事给孩子带来启示,受用终身。《爱的教育》《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外名著,更适合高年级的孩子阅读。老师看了《窗边的小豆豆》会对班级中的特殊学生多一些宽容,学生读了小豆豆的故事,会找回儿时的自信。

阅读是一场心灵对话。教师以学生身份去读书,从学生角度谈谈对这本书的体会,尝试用儿童眼光去感受,还可以经常和孩子们分享读书心得。师生同读一本书,既可以拉近师生距离,让师生拥有更多更广的共同语言,更会令教师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不断成就美好的品格。

三、生生共读,绽放阅读的花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要珍视每一个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间的积极主动地交流,会加深他们对读本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孩子们怎样共读一本书呢?除了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段和他们认知的需要不定期地向他们推荐读物,还可以充分利用共班级图书角,让全班学生读“一群”书,这样既能拓展学生阅读书籍的面,延伸阅读的广度,有能使学生充分得交流起来,延伸阅读的深度。(在案例中,我详细地叙述了我们班级图书角的变化,及如何充分利用,规范管理的。)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比如,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进行美文欣赏,好书推荐;阅读课时进行读书笔记的交流,读书体会交流;班会课时进行美文朗诵比赛,探讨阅读方法、介绍读书经验;黑板报上展示学生手抄报的设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为孩子创造一个阅读氛围,为孩子搭设一个展示个性阅读的舞台。

胡适曾经说过“发表是吸收知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吸收进来的知识和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才能算自己的。所以无论是亲子共读,还是师生共读都要注重指导孩子做好读书笔记,来提高他们语言的表达能力及其阅读的鉴赏力。

读书笔记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这几种:

1、摘抄式:摘抄所读之物自己感兴趣的及其与学习密切联系的词句、段落。可以是箴言、警句,也可以是知识卡片。

2、批注式:在书中画出精彩、生动、意义深刻、关键性的词句或段落,在其旁作简单扼要的批注。也可针对重点与难点,自己产生的不理解问题、或感觉观点模棱两可,划出来,然后求得解决。

3、提纲式:讲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论点及其基本内容以提纲式摘录下来。

4、心得式: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自己的感受、反思、认识、体会、启发等。

家长、老师要经常去检查过问孩子的读书笔记,并变换不同的方式激励学生坚持记录。对读书笔记做得好,要及时进行表扬。由扶到放,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自己寻找书文,引导读书方法,充分给予展示机遇,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努力达到爱读书,会读书。这样的共读,孩子阅读兴趣才会持久。

3、总结、结题阶段(20085——20086

运用经验总结、案例研究等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加工修改研究案例,完成结题工作。

1、文献资料法: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阅读习惯培养的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组织进行小班课外阅读课的教学活动,提高研究的水平。

3、调查问卷法: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测试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4、经验总结法: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对于班级学生阅读水平的现状我有了清楚的认识。在研究期间,大部分学生已养成持久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能认识到阅读带来的好处,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阅读已成为非做不可的事。

调查显示:96.4%的学生非常喜欢或喜欢阅读, 89.2%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在三个小时以上,平均每天阅读时间30分钟以上。85.7%的学生喜欢阅读,知道阅读可以增长见识,成为与人交流的桥梁,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92.9%的学生家庭藏书超过100本,92.9%的学生会在家里阅读,有良好的读书氛围。92.9%的学生能根据自己喜欢的题材选择图书,杂志、文字书籍、漫画书、报纸是他们的主要阅读途径,笑话或幽默小故事、故事小说、漫画、知识图书、新闻时事、科技资讯都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89.3%的学生认为自己是非常好或好的阅读者。班级学生已初步养成了读书习惯,有较浓郁的读书氛围。

2007年学校举行的“沐浴书香 为奥运喝彩”活动中我班有24人次在“书香成长手册制作大赛”“书香手抄报制作”“读书征文”“读书小明星”等系列活动中获奖。参与面广,获奖人数多,我班也被评为“书香班级”。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我对在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方面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营造读书氛围、规范读书行为方面做了较深入的思考。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生生共读,针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的特点,经历从低到高的过程,教给他们基本的阅读方法,帮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然而然产生阅读动机,进入阅读状态,并且在不断感受阅读成功的体验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当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时,阅读就会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请给孩子一把通向阅读宝库的金钥匙吧!

通过课题研究还进一步树立了我的科研意识,提高我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发展。由于时间和水平等多种因素,使我的研究还有不够深入的方面,我还需要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进一步的实践研究,广泛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阅读的资源和渠道,实现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