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08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申报表
编号 |
|
类别 |
小数 |
课题名称 |
小学低年级学生应用题正误自我归因的研究 |
||
课题的界定 |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其原因的心理过程。 自我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行为及其结果的因果关系作出的相应判断和解释。自我归因是人们行为的重要内驱力之一。它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还影响他们的整个精神状态;不仅对以往的行为结果做出解释,而且对个体的进一步行动有很大影响。 低年级学生应用题正误的自我归因:是指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自己解答应用题正确或错误原因的自我分析。本课题探究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低年级学生应用题正误自我归因的倾向对学生个体的成功动机和自信心的影响,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
||
课题的 理论依据 |
1、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者认为个人行为产生的原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其中能力和努力属内部的,任务难度和运气属外部的。改变一个人的自我归因,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成就行为及心理素质。学习困难学生在成就归因上往往倾向于外部因素或不可控因素。即把失败归因于智力弱、能力低下,把偶尔的成功归因为诸如运气、任务容易等外部因素。运用归因理论可帮助学生消除消极归因,引导积极归因,实现教育转化。 2、主体性理论 主体性是人自觉能动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既具有主体意识,又具有主体能力,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正确的自我归因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消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提高学习成绩和健康心理素质。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抽象出的数学问题,或者是模拟实际问题编制的数学问题。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实践经验、思维能力、智力等因素的差异,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参差不齐。这一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清晰,对自己的认识往往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正确的自我归因能帮助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自己建立正确的评价,并能引导学生找到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的途径。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进行应用题正误自我归因的研究对消除学习困难学生的消极归因,引导其积极归因,实现其教育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应用题正误自我归因的现状调查 (1) 对被试家庭环境、智力情况、学习兴趣等因素的调查 (2) 对被试应用题正误的自我归因的调查 2、应用题正误自我归因的特点研究 分析现状调查的结果,对学生自我归因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归因特点。 3、自我归因成因的研究 通过上述研究试图寻求自我归因的成因,从而提高应用题的教学质量。 4、指导正确自我归因策略的研究 (1) 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地归因 (2)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3) 控制题目难度 |
||
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
课题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和实践研究法。 课题研究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1月)通过文献研究、搜 集整理与客体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和依据,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研究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6月)综合运用文献研究、 调查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调查小学低年级学生自我归因对应用题学习影响的现状,积极探索小学低年级学生自我归因对数学学习影响的有效途径及操作策略。 3、总结、结题阶段(2009年7月——2009年9月)运用经验总结、 案例研究等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加工修改研究案例,完成结题工作。 |
||
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
课题研究的条件:本课题负责人是小学一线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实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科研水平。所在学校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有相关领导亲自牵头、把关。在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大力支持,提供保障。 预期成果: 1、研究论文。主要阐述小学低年级学生应用题正误自我归因对数学学习影响的方法途径。 2、研究案例。主要反思总结出能说明提高学生自我归因对数学学习影响的具体方法及策略的典型案例2——3个。 |
||
区(县)教科研主管部门意见 |
|
||
市教育局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审批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