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姓 名 |
徐海燕 |
所在学校 |
南京市逸仙小学 |
邮 编 |
210002 |
性 别 |
女 |
职 称 |
小学高级教师 |
学 科 |
数学 |
文化程度 |
大学本科 |
职 务 |
|
电 话 |
84400765 |
课题及
课题界定 |
课题:《小学生数学素养的调查研究》
课题界定:所谓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有数学素养,不仅仅表现在数学考试中能解题,还应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表现出是个学过数学的人。数学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知识技能素养、逻辑思维素养、运用数学素养、唯物辩证素养。本课题具体指向为听、说两方面,听;即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别人的观点。说:即比较熟练地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开展这样的研究就是为了改变课堂教学教师唱“独角戏”戏的现状,以及教师只在乎学生的解题能力的观点,从而探索出一条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听、说能力的新途径。 |
研究目标及理论依据 |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试图调查本班学生听、说能力的现状,探索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该能力的策略、方法途径,从而有利于本班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形成。旨在总结经验,推广应用,使受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决策者都能认识到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结合课程改革实践,自觉地将数学素养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为提高学生的
基本数学素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课题的研究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主体教育的理论为理论依据。教师在操作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自主权。要充分相信学生,在各个环节中体现学生的
主体性,让学生充满激情,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得到发展。 |
研究过程及方法选择 |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根据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计划、调查、实践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积极探索有关数学素养(听、说能力)的内涵、特征与提高数学素养(听、说能力)的策略、方法途径。本课题的研究可分以下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06.3——2006.4)
通过文献研究,搜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研究阶段(2006.5——2006.10)
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调查本班学生数学课堂听、说能力的现状,积极探索有关数学素养(听、说能力)的内涵、特征与提高数学素养(听、说能力)的策略、方法途径。
3、总结、结题阶段(2006.11——2006.12)
运用经验总结、案例研究等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加工修改研究案例,完成结题工作。
|
研究成果及呈现方式 |
1、研究论文。主要阐述有关数学素养(听、说能力)的内涵、特征与提高数学素养(听、说能力)的策略、方法途径。
2、研究案例。主要反思总结出能说明提高数学素养(听、说能力)的具体方法及策略的典型案例1~2个。
|
课题创新
要点 |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就是针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数学素养的形成,纠正这样的偏差,从本班学生的现状入手,从学生的听、说能力入手,探索解决问题快速、有效的途径。
|
区(县)教科研主管部门意见 |
|
市教育局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审批意见 |
|
《小学生数学素养的调查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数学的知识和方法渗透到人类事物的方方面面,一个没有数学素养的人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近两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开展了大刀阔斧的课程与教材改革,课堂教学也掀起了改革热潮,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结合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它对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形成的影响和作用,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较高的研究价值。
新学期伊始,我担任了五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开始的教学活动中,我精心备课,希望课堂上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但往往事与愿违,我在讲台上激情澎湃,下面的学生却无动于衷。能够主动举手发言的人少之又少,即使发言的学生也不如我意。不是简单的几个字就解决问题,要他多讲几句都不行;就是讲了半天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或者听不懂他要表达的意思;不发言的学生对于发言同学的观点也不置可否。我每上一节课都感觉不能与下面的学生产生共鸣,不能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心声,不能听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就象是我在唱一出“独角戏”,郁闷之极。有人说:只要他能把题目解答出来就可以了,何必非要他张嘴说话呢。反思过后,我认为这样的观点不全面。针对本班学生的现状,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是当务之急。主要在听、说两方面,听;即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别人的观点。说:即比较熟练地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我想通过这样的调查与研究,能有效地提高本班学生的听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所谓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有数学素养,不仅仅表现在数学考试中能解题,还应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表现出是个学过数学的人。数学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知识技能素养、逻辑思维素养、运用数学素养、唯物辩证素养。
本课题具体指向为听、说两方面,听;即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别人的观点。说:即比较熟练地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开展这样的研究就是为了改变课堂教学教师唱“独角戏”戏的现状,以及教师只在乎学生的解题能力的观点,从而探索出一条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听、说能力的新途径。
本课题的研究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主体教育的理论为理论依据。教师在操作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自主权。要充分相信学生,在各个环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满激情,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得到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试图调查本班学生听、说能力的现状,探索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该能力的策略、方法途径,从而有利于本班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形成。旨在总结经验,推广应用,使受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决策者都能认识到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结合课程改革实践,自觉地将数学素养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为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有关数学素养(听、说能力)的内涵、特征研究。
2、本班学生数学课堂听、说能力的现状调查。
3、影响本班学生听、说能力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4、提高本班学生听、说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5、提高本班学生听、说能力的案例研究。
5、提高本班学生听、说能力的评价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根据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计划、调查、实践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积极探索有关数学素养(听、说能力)的内涵、特征与提高数学素养(听、说能力)的策略、方法途径。本课题的研究可分以下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06.3——2006.4)
通过文献研究,搜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研究阶段(2006.5——2006.10)
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调查本班学生数学课堂听、说能力的现状,积极探索有关数学素养(听、说能力)的内涵、特征与提高数学素养(听、说能力)的策略、方法途径。
3、总结、结题阶段(2006.11——2006.12)
运用经验总结、案例研究等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加工修改研究案例,完成结题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就是针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数学素养的形成,纠正这样的偏差,从本班学生的现状入手,从学生的听、说能力入手,探索解决问题快速、有效的途径。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研究论文。主要阐述有关数学素养(听、说能力)的内涵、特征与提高数学素养(听、说能力)的策略、方法途径。
2、研究案例。主要反思总结出能说明提高数学素养(听、说能力)的具体方法及策略的典型案例1~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