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精妙的语言,共享民主的课堂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读后感 李琰
在仔细阅读这本数时,我是语文、数学的课例都看了,我想,好课的精美是学科共通的。我不禁惊叹于这些名师,他们如何能从一样的教材中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关注到别人认为平淡无奇的地方,挖掘出文字背后的故事。这是研读教材需要多少的精力,摸索揣测千百遍的尝试,对于背景资料全面的搜索,才能有这样成熟、大气的课堂。
对!这样的课我们可以品味,可以享受。但是我问自己,在这些课堂上有多少能模仿到的地方。反复思考,精心的准备才能上好一节课,而千锤百炼才能上好这样一节明师的课,应该平时更加严谨的思考教材,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书中多数的章节似乎都需要颇深的造诣,但我想,自己应该可以努力尝试做到的就是“追求精妙的语言,共享民主的课堂”。
在课堂上,我常常是提醒学生“身子座正,思想集中”。但是,我反思自己,我的课堂是不是缺少趣味,少了吸引学生的地方。我是不是过于严厉,粗暴的态度让学生拒绝。如果长此以往,那就背离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就与我们学校小班的氛围向左。这就需要我“追求精妙的语言,共享民主的课堂”。
追求精妙的语言
特级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他们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源,来自他们那幽默机智、内涵丰富、个性鲜明、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堂语言。
一、问答性语言:巧设机关,一问一答求互动。
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教《两个名字》一课中的“我有……你也有……哈哈,我们都有”这一句式时,信步走到学生们中间,同学生们进行了轻松愉快的对话。
“你好,我有一支铅笔。”贾老师左手举起一支铅笔.右手握着一位小朋友的手说。
“您好,我也有一支铅笔。”小朋友高兴地站起来.也举起了自己的铅笔。
接着.贾老师亲切地示意这位小朋友和自己一起说:“哈哈。我们都有一支铅笔。”
孩子们纷纷争着和老师对话。不知不觉中。对话的难度增加了。学生们在认真地思索后,举起了一双双小手。
生:“您好!我有一颗爱心。”
师(激动得竖起大拇指): “你好.我也有一颗爱心。”
合(愉快地):“哈哈,我们都有一颗爱心!”
就这样,贾老师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在一次看似随意的语言训练中,显示出了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
二、激励性语言:点石成金,一字一句拨心弦。
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失当的、不利于课程目标达成的课堂激励俯拾皆是,或以含糊其辞的“答得不错”来回应学生的精彩回答.或一味给以“你真棒”、 “好极了”的廉价表扬,而一些讲公开课的教师,为了追求所谓“完美”的教学效果,更是常常只提问和激励那些回答问题正确率高而且流畅的学生,而对那些思考问题较慢、回答问题经常出错的学生.则置之不理。
由此可见,老师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目光,温暖的抚摸,热情的期待,这些有声和无声的激励语言,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使学习变成了一件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也使课堂教学更加契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师与学生之问形成良性互动。
在我的身边,我的师傅鲍骏老师就是很好的学习对象。撇开他细致的钻研,精心的设计,他上课的轻松诙谐,大气淡定,常让我心有所悟。我在自己的课上,也尽量轻松些,用一些不经意小笑话展开宽松的氛围。
共享民主的课堂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我们让孩子们置身于充满新鲜感、平等的教育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确实是被人需要、被人关爱着的,只要让他们成长并快乐着,那么,即使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学生也会成长为举止得体、品行端正的好孩子。
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要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在民主的气氛中,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以前,常常学生举手时,会因为怕耽误时间,敷衍说“我们下课再说”,或“我们留到以后再讨论”。但是往往,这样会让学生充满疑问,影响家庭作业,甚至耽误以后的学习。更可怕的是学生不再思考,失去锐气。我反思自己,这样不平等的课堂我也不喜欢。现在,在我的班上,学生只要举手,我就会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发表意见。我想,学生因为不会举手,就能马上学会,别的同学也听得很认真。少了订正再错的麻烦。学生能质疑了,说明学会了,但还有自己的想法,应该鼓励,还能发散别的同学的思维。学生对课堂也更加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