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告诉我……(俞晓雯)


 

名师告诉我……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

                              魅力经典解读》读后感

逸仙小学    俞晓雯

     假期中,忙忙碌碌,奔奔走走之中好不容易挤出时间,匆匆忙忙开始浏览这本书,却在不经意间被深深触动了!

    这些名师的课堂可谓是形态各异,各具特色,却都散发着那独特的魅力。到底我们应该向名师学习什么?名师课堂教学的秘密和智慧到底在哪里?我读完后一直在思考。记得有本书上这样说道:“学习名师在于学习其课堂教学的精髓;学习名师主要就是学习他们的智慧、人格、理念、精神和境界。名师的精彩不在于课堂有多么完美,而在于平常之处显示智慧,在于鲜明的个性化追求,在于全身心的投入,在于渗透在片断、细节的理念。名师的课堂不在于过程的流畅和完美,它所张扬的是一种无痕的状态,语文课堂也好,其他学科也好,名师总能够找到适宜的方式吸引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去,而且是一种不可察觉的投入。课堂在这时候成为老师和学生个性及其生命得以挥洒的精神场所,在这里,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熏陶是不着痕迹的。每个人都是在一种相当自在的状态中去学习并生成自己的知识和精神。这就是名师课堂的智慧所在,在于无痕的知识和精神磁场的营造。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常常教育自己的学生上课要集中精力听讲,否则课下用多少时间都补不回来。审视自己以前学名师的过程,自己不是偏向对名师教学形式的模仿吗?不是将名师的“招式”作为决胜课堂的砝码吗?因此,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学名师的“招式”,而是应学名师内在的“功夫”,名师的课为什么那么精彩? 因为他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情怀,扎实的基本功……因为有了这样的“功夫”,所以他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灵动,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学生们才会“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名师们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时,自己首先进入角色,挥洒真情,用情感来感染学生,拉近师生的距离,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回想自己的课堂,不得不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否符合孩子的要求,自身魅力是否能吸引自己的学生。如果我们教师能有名师们一半的情感投入,能有他们一半的内在素质,我想,我们的孩子就不会再厌倦学习。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杯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要给学生更多的水,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啊! 名师的课堂往往有着独具匠心的设计,往往能让学生有感而发,往往如行云流水般……我想,这一切归功于对课文相关资料的阅读。记得窦桂梅在执教完《清平乐·村居》的一个讲座里提到:在她教学之前,她看了一位专家对“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拨莲蓬。”这句诗的解析。这只是她提到的只言片语,但我相信窦老师一定阅读了大量的资料。

 精心钻研一篇课文,做到懂、熟、透、化。疏通课文,求懂。大至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小至一个字词、一个标点,都能一一理解,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涉及的知识内容都能深刻体会。加工课文,求化。即站在新课标的高度对课文进行消化吸收,加工处理,做到大胆取舍、巧妙组合,使课文内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教学内容。

窦老师说过,她拿到一篇课文总是先反复地嚼啊嚼,嚼出“文眼”,然后再围绕这个“眼”,根据课文挖呀挖呀,挖出点什么。窦老师这样钻研教材,挖出的是独具匠心的设计、到位的理解,挖出的是“金子”。名师尚且如此,我们这些“平民鼠辈”更应该钻到教材里去。

名师的教学风采值得我们学习,名师的素养值得我们学习,名师的探索精神更值得我们追随。我们不能够总将自己的目光停留在他们的“招式”上,而应该看到他们“招式”背后那深厚的内功!厚积方能薄发,让我们从提高自身的素质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样才能与名师们一样,在课堂中挥洒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