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教师课堂魅力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展现教师课堂魅力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南京市逸仙小学   田春景惠

 

所有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魅力,能够吸引每一个学生,让孩子感到上课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实,这做起来很不容易。但是《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一书中的名师们,却用自己的一个个典型课例诠释了作为教师的魅力所在。我们从诗意课堂、简约课堂、幽默课堂、激情课堂、智慧课堂、情智课堂、民主课堂、情境课堂、生命课堂这九种名师的课堂实录中,品出了一些他们的思想和魅力。

第一,智慧魅力。每一章节中都有对名师经典教学思想的诠释和解读,这里面收集和摘录了相关名师关于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重要教学经验和思想。不难发现,每一位名师的诞生不是速成的,他们也是从一节课、一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摸索过来的,但是他们更具智慧,会思考、有发现、敢创新、巧反思……于是通过这样的积蓄,诞生出的名师都是闪耀着智慧光芒的魅力教师。

第二,情感魅力。书中的每一个案例和课堂实录都是名师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堂魅力的充分体现。在感叹课堂精彩的同时,我们还能感受到他们不约而同表达出的一个相同的情感就是——爱,爱教育、爱课堂,更爱学生。他们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所以才会将自己的课堂精心装扮,或充满诗意、或幽默诙谐……他们更爱学生,课堂教学中处处可见学生的尊严、个性、自由、活力,以爱激情、以爱唤情。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他们更具魅力。

  第三,个性魅力。个性是一个人所表现出的独特风格,它的魅力在于别人模仿不了。名师们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幽默的老师带来了幽默课堂、智慧的老师带来了智慧课堂、简约的老师带来了简约课堂……他们以自己的气质、能力、性格影响着当今的教育,并且做到人尽其才,才适其职,职尽其责。

品味了名师的魅力之后,再反思正处于教师发展期的我,自己的课堂魅力又体现在哪儿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跟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得越来越紧密。尤其是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更需要让他们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应用数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青年数学教师,使数学课堂具有实践性、探索性、趣味性、开放性、应用性等特点,一直是我在研究和追寻的目标。

作为小班化教育的学校,在只有二十几人的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们体验式学数学,即以学习材料的生活化为前提,以实践操作为主要方式,以合作交流为有效途径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将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经验,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多开展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并提供时间和空间多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将自己的个体经验与伙伴、老师进行交流与分享。

一、创设贴近儿童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上体验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创设贴近儿童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上体验学习。 一年级教学“加减混合”式题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感知计算方法和步骤,我创设了坐公共汽车的情境,课件播放公交车到站的画面和声音,让学生模拟公交车到站后先下后上的过程,使学生体验感悟到算式的产生和计算的方法,使得本来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较复杂的两部计算问题变得易懂。又如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口算新课时,我利用学生喜欢的饮料“酷儿”卡通形象设计了“与酷儿见面——停车场找汽车追赶酷儿——到海边看酷儿拍广告——解答酷儿的提问”一系列的故事情境将全课串联起来,同时利用课件优势将“酷儿”可爱的卡通形象穿插在整节课的各个环节,使得低年级的计算课不显得枯燥,又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到计算方法的奥秘。再有二年级学习《确定位置》,通过小动物排队做操的情景图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语言准确表述每个动物的位置。因为教材例题图中的小动物种类少而且画得很相似,学生在观察时很难区分,所以我利用课件将图中几个重要位置上的小动物用北京奥运会福娃进行了替换,这样的例图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在观察和表述过程中清楚。

另外,创设的“小小商店”情境为学生学习了人民币知识后提供实践体验的场所;创设的“数学乐园”情境为学生在复习百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计算时提供了充满童趣的体验学习氛围……这一个个贴近学生生活、充满童趣的教学情境,在情感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体验数学奥秘的热情。

二、设计丰富的感官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习个体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最主要的形式就是让学习个体在数学活动中动起来,调动一切感官来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例如教学“认识角”时,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先找一找角,接着摸一摸角,再用小棒搭角、毛线拉个角、纸片折个角,最后以“小小魔法师”的游戏拉动活动角体会角有大小。又如教学“统计”中关于用打“√”法记录数据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在小组里由组长随机报数据,组员自由记录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在短时间里需要用方便有效的形式来记录,因此通过展示学生不同的记录方法,在实际体验和比较之后优化出打“√”记录数据法。再如“可能性”一课教学设计了摸球游戏、放方块比赛,绘制抽奖转盘,对“守株待兔”故事中的农夫说一句话等大量的感官实践活动,让低年级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概率知识存在于生活中,直观体验地学习到数学中有关概率的基础知识,并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更全面地分析问题,进而做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时、分、秒”教学中设计了一分钟你能做几道口算题以及一分钟能写几个汉字和跟着秒针拍手的游戏,为的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一分和一秒的时间分别有多长。“有趣的七巧板”完全是让学生在观察与动手拼搭的过程中,体会图形之间的转化以及古老玩具的智力魅力,再通过“你能用七巧板拼出什么图案”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其实,平时教学中经常的活动如摆学具、拨算珠、说算理等时刻都让学生在各种感官的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

三、提供交流互动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学习。

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是个人活动,它还包括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也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如教学“认识钟表”时,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小闹钟,在学习完新知后,老师先会报出几个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闹钟上播出对应时刻,然后请同桌交流即一人报时间另一人拨时刻,并且说一说每天的这个时刻你一般在干什么。再如“认识人民币”一课,为了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使用人民币的方法,我设计了“换币”、“卖东西”两个活动,在这两个活动中学生必须亲自体验和同学进行人民币的交换活动,不仅有知识的运用更有言语的交流和行为的合作,这样的活动不仅是学习的体验,更是生活和交际的体验。“有趣的七巧板”教学时我安排了一个活动——用七巧板拼图并编一个小故事。因为每个人只有一副七巧板拼出的图案单一情节不丰富,所以,必须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每人贡献出自己的七巧板才能拼出情节丰富的连续画面,并且要发挥大家的智慧创作出贴合图意的故事。

平时的同桌交流算理和小组分工活动等合作形式也是给了学生合作与体验学习的空间。不仅要多交流、多合作,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实践活动中更要有效合作,充分给予学生思想与活动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积极创新,这样学生才能在与人合作交流中体验生活、学习知识。

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体验式学习”是我一直在研究的课题,并且已经渐渐成为我的数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模式。希望这种在以学习材料的生活化为前提,以实践操作为主要方式,以合作交流为有效途径的教学形式能让我在课堂中展现魅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