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一课的两种境界(左琳)


 

《游园不值》一课的两种境界

——读《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有感

南京市逸仙小学      左琳

今年寒假我认真阅读学习了《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美丽经典解读》一书。编者把王崧舟、周益民、薛法根、贾志敏、支玉恒、窦桂梅等十多位国家特级教师的经典课堂教学案例分为“诗意课堂”、“激情课堂”、“情景课堂”、“生命课堂”等,以此总结名师们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揭示名师的教学艺术魅力。

阅读中,我发现书中同时收录了盛新凤和窦桂梅老师《游园不值》一课的教学实录,两位特级老师就同课分别展示了自己的教学魅力,精彩诠释了“诗意”和“生命”两种不同境界的课堂。不论在哪种课堂学生都被浓浓的语文味儿浸润,他们的素养在课堂中提升,人格在课堂中健全、生命在课堂中发展。我想,这就是现今语文课堂的发展方向,也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追求境界。

盛新凤老师的课堂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审美”。老师从闻一多先生提出的新诗革命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中得到启发,在语文教学中也力求课堂的“三美”,即追求“百花齐放”的教学格局、在语文课堂中以情打动人心、具有“建筑美”的课堂结构。学生适意地栖居充满诗意的课堂里。在课例《游园不值》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课如流水,在流动中“起、承、转、合”,构成一个完整的“圆”。上课伊始,老师回忆并诵读了朱自清《春》中的名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以此为总“起”,给学生奠定了对春的认识: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由浅入深地引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情趣。接着“承”入诵读以及对诗意的初步理解,再由后两句中的“春色满园”处生发,“转”入另一首要学的古诗《春日》,找其中有哪些方面具体描绘了“春色满园”。最后又以《游园不值》的一“关”一“出”开掘拓展,激发联想,含蓄地领会“一切新生事物,犹如‘春色’一般,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回应了开头朱自清的名句。整堂课的结构设计得行云流水,“圆”形的课折射出它的完整性、流畅性、延伸性、开放性等美的气息。尤其是“转”的部分转得合理、巧妙、融通,老师巧妙高超的课堂结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来看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一课,其成功处在于在大胆的超越教材,在超越中获得生命的精彩,人生的启迪。书节选了老师教学《游园不值》的三个片段,其中片段三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叶绍翁,我就是园主人,看看你们来我这园子啊这么细心这么用心,请你们好好地告诉告诉我,把你游园的过程讲给我这园主人听听,请你们把这四句更希望你更能够像叶绍翁那样模仿、创造、超越了陆游的那个“关”创造性地表达吧。
  (课件出示: “园主人啊,我!”)
  师:所以我的朋友也爱我的红杏,我就特别让他想象那份春色满园。这也是对我的园的怜哪!刚才让杏花和你们说话,这红杏和这花草真的会说话吗?叶绍翁和园主人真的能对话吗?不能。为什么我们就感受的那么多?想到了那么多?想象园子有多美,园子就有多美,想象园子怎么热烈,园子就怎么热烈;想象园子怎么热闹,园子就怎么——热闹。这些都源于那一枝红杏。所以就有“红杏枝头春意闹”。“闹”中我们却突然的发现——园还是那座园,压根我们就没进去过。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心里想的。突然我明白了,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一切都还是全凭于我们的心啊!那就让我们静静地轻轻地回去,把我们所感受到的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中吧!(音乐,老师和生齐读整首诗。)
  师:再来,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再来,挂在枝头永远定格在你心中的那枝红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所以我还有必要非要进园子内不可吗?我还有必要非要见园主人不可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读一读《雪夜访戴不遇》(课件)再读读《游园不值》,看看你有怎样的发现?
  生:我觉得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你对我们说过了,他已经到了自己要去的地方,而且兴致已尽,也没有进去的必要了。而叶绍翁已经知道园子里春意盎然,也没有必要见园主人了。
  师:正如你所说的那种异曲同工之妙,他在不遇中已经获得了满足;已经有了巨大的收获,让我们跟着他再读读王子猷的感慨吧。
  师:所以,亲爱的同学们,回过头来再让我们看“不值”,如果说“不值”的意思是“不遇”,猛然间同学们的感慨让我们大家又有了一份新的收获,他没有说“不遇”而是“不值”,原来这是叶绍翁啊,在这不值中还有一份不忍、舍不得;他不想打破那一枝红杏留给他的那份美好的深深的回味!所以同学们这不值中那就是说不遇中有——
  生:有遇。
  师:人生啊,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太多啦,就像我们所感觉到的,但是在不遇中往往有不知中的可知;不能中的可能。不遇中依然有遇。所以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课题。游园虽不值,但不遇中有遇。不值就是值。

师:下课。今天的相遇不是不遇,我也多么地希望留下一个字——
  生:值。
  “
不遇”中有“遇”,是多么有哲理的话,老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听弦外之音,会意外之意,补充《雪夜访戴不遇》充实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将原来抽象的文字变成让学生真实可感的画面,带领学生走入文字,由赞美春天再进一步地触碰到文字更深的地方,使学生在古诗的学习中领悟到“不遇中有遇”这个深奥的道理。“人生啊,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太多啦,就像我们所感觉到的,但是在不遇中往往有不知中的可知;不能中的可能。不遇中依然有遇。”老师的这句话给予学生更多人生的启迪:当我们遇到挫折、困难、疾病时,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因为“不遇”中“有遇”,人生吃亏就是福,缺憾就是幸福的滋味······这就是老师,她从更高的视角审视教材,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她在处理教材时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创造性地用教材,在教材中融入了自己的精神和智慧,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这样设计出的课堂充满生机、丰富多彩,因此老师的课堂是一个生命的课堂,她用自己的激情点燃课堂,用自己的生命演绎课堂。

很遗憾我没能亲临现场真切感受老师的课,但仅仅透过白纸上的黑字就不由得被她独巨匠心的教学艺术、不可抗拒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我情不自禁地在网上找寻她成长经历的资料,读她的作品,她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满怀激情的工作学习。她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彰显着独特的魅力,她以她的自信和底气来演绎自己的人生。她的自信来自于她对课堂的驾驭,她的底气来自于她平时的努力和积累。老师的成长经历让我知道了:读书是最高级的精神美容,是书使你变得有涵养,有深度;是它让你我的眼睛里闪烁的是迷人的光彩;是它可以让我们的语老师在课堂上纵横五千里而游刃有余……老师的有深度的课堂让我懂得了: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并用这种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去影响我们的孩子,那么,将来我们的学生也才能有思想,才能有人格尊严。老师似乎是天生为小学语文课堂而存在的教师,她在《为生命奠基——浅谈语文教学改革的“三个超越”》提出: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惊动了整个小语界。她的超越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超越课堂即以社会当课堂而不是以课堂当社会,超越教师则是师生共同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读了老师的三个超越让我知道了:要引导学生将读书的视野走出文本,甚至要走进文学的视野,走进文化的视野,引导学生习惯于天天用好书营养自己;让我明白了:语文课要将语文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让我懂得了: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绝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师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我们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搭建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对话的平台。

《游园不值》一课,盛新凤和窦桂梅老师分别以自己对课堂教材的理解创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不论哪种境界都是老师无穷智慧的体现,丰富经验的积累,深邃魅力的显现。我们读《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美丽经典解读》一书绝不是对这些特级教师课堂的单纯模仿,而是深入到精彩课堂的背后找一找寻一寻特级之所以能成为特级的原因,我想窦桂梅老师的成长经历就给予我们最好的启示:“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