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霓虹才显,夕阳未褪


 

华灯初上,霓虹才显,夕阳未褪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

南京市逸仙小学    张娟

“下节课是什么课?”
    “数学”
    “噢!太棒了!”
    “我真喜欢数学!”
    “数学课的时间怎么这么短呢?”
    当你听到孩子的这些话,你的心情会怎样?不亦乐乎!是什么力量让你的数学课有如此的魅力?

  数学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总是这样时时的追问自己。

曾思量过,数学课堂就是教学生理解数学中的每一个概念;

 曾思量过,数学课堂就是围绕新知想想、说说、画画、练练;

 曾思量过,数学课堂就是训练学生会听、会说、会想、会总结规律;

 曾思量过,数学课堂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掌握解题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

    只要有了这些我想数学课堂就应该是充实的、成功的了,但直到我读了《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一书以后,我才在自己的脑中积累下一个思绪的一个源头:数学课堂——百变的课堂。虽然这本书我才粗略的翻了一翻,但名师们各具特色的课堂让我已是感慨万千。 所以我想数学课堂的精彩在于他的百变,却又百变不离其中。

可能书中的诠释离我们有点远,细细回忆离我们较近的一些名师:

美丽的数学课堂————华灯初上

曾经以为,语文课可以上得很美,有美丽的图片、美妙的音乐、激昂的文字,而数学课呢?干干巴巴,枯燥乏味,怎么也没法上出语文课的精彩来。然而听了北小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数学教师的语言也可以丰富多彩,数学课也能充满魅力。

在拓展练习时,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看图估算,再填上合适的分数。先出示整数1的线段图,然后出示1/3,让学生先估。课件移动1/3,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到1/6时,让学生自己推想。同学中有的说1/5,有的说1/6,课件移动1/6,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6份。老师问答对的学生:你怎么一下子就估对了,有什么窍门?学生说:“1/3是下面的2倍。老师马上总结:借助观察比较估计,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

这句评价语言简练而到位。细细品味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老师不仅是真心赞美学生,更是以精心诱导学生。他的评价不但融入了真挚的感情,更渗透了学习方法策略的引导,不只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对或错,还知道了自己的在哪儿。毋庸置疑,这样的评价方式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比起棒!棒!你真棒!不知要强过多少倍。

朴实的特级教师————霓虹显耀

每年一次的经典课堂在南京举行,这是全国各地的名师、特级相聚的盛会,来自北京的柏继明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课之前的师生谈话,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了。老师说:小朋友们好。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高兴不高兴?”“看看这些人中,有没有你家的亲戚,像姑呀舅呀的,有的话就冲他们摆摆手,打个招呼。几句普通的话语,让学生向台下张望,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驱散了孩子的陌生感。然后柏老师说:哦,没有你们的亲戚呀,那好,那就看我得了。幽默风趣的语言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回到课堂上。老师继续说:我知道,你们班上原来有60多人,今天挑了24人。这挑呀,得有个标准,让我挑呀,我就挑那些漂亮的、声音响亮的、胆子大的小朋友。来,胆大的坐直了!寥寥数语,小朋友们已经坐得端端正正,根本不需要再组织教学。低年级课堂难以组织教学,这个在我们看来是顽疾的问题,在老师的课堂上竟变得如此轻松。

这就是开场白,没有玩游戏的热热闹闹,没有变魔术的神秘莫测,也没有甜言蜜语、矫揉造作,一切都那么朴实、自然、和谐,特级教师的风格在这个小小的细节中显露无遗。

绽放的思维火花————夕阳未褪

   有幸从金春平老师的言语中了解詹明道老师对数学课堂的执着,近六十的老特级仍为小学数学教学在付出,这次我从书中再次走进这位让我仰慕已久的老师。他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创设问题情境----构建数学模型----理解与应用。“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过程。“潘氏定义”、“新闻发布会”、“数学游戏”、“逛商场”等形式,使“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在一种生活化、需求化的大背景中“运用而生”,引领孩子们进入数学和园地,环保意识、爱国热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情感载入,体现“育人”。

 

回顾名师教学的点点滴滴,真是润物细无声。我在思索:他们为什么能让学生如此享受数学?为什么能让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也如此享受数学?究竟他们走的路与我们有什么不同?精彩有痕,教学无痕。思来想去,心中渐渐有了答案。他们走的无非是一条返璞归真的路,因为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孩子的天性是喜欢游戏,喜欢活动,实际更喜欢沟通与交流。一个良好的心态,会让一个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更会让他们幸福一生。那这些,你考虑了多少呢?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真切的感受到,知识真的不是教学中的问题,问题是他们有没有兴趣“听讲”,而且还是“你”有没有这个能力让孩子们有“兴趣”。有时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中的沉默,我会为之心里不安,更会为之而心痛。他们哪里知道?这样的课堂正在无情的、无形的吞噬着他们鲜活的生命个体,正在为他们的成长设置层层看不到的障碍。显然这样的课堂,学生们不是在受教育,而是似乎在受罪,在被……

不管你是怎么做的,孩子是否真正受益,是否真正的喜欢你及你的课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课堂教学魅力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