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如何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阵地?我认为应该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创造性人才的特征为目标,遵循教学规律,优化教学策略。
  一、质疑讨论,激发创新意识
  "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好奇心强,遇事好问个为什么。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曾说道,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讨论是智力的激发,你一言,我一语,促使每人动脑筋思考,往往能迸发出许多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营造质疑讨论的氛围?一是要相信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是儿童的天性,两岁的孩童总喜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怎么样?那怎么样?天有多高?星星有多少?月亮离我们有多远?等等,并且喜欢追问,"打破沙锅问到底",弄得父母难以回答。然而这种天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被压抑了,而今就是要把这种"天性"释放出来。二是要激励学生。在质疑讨论中,学生有一个由不敢到敢于提问、敢于发言的过程,有一个不善于到善于提问、善于发言的过程,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quot;,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可经常组织"门诊式"(同桌间)、"会诊式"(小组内)、"辩论式"(班级中)三种形式的提问,以生带生,引导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正确与否、简单与否,教师都不能讥讽,而应用信任的目光、关爱的举止及时加以鼓励。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更要多给提问的机会,只要他们能提出问题,就要大力表扬,以保护他们提问的热情。天长日久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提问的良好习惯。
  二、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人类经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遗产。我们的学生如果只是简单地吸取这些文化遗产,是永远也学不完的。他们应该创造性地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创造。教学中应该以各种知识为载体,让学生像科学家创造知识一样去经历、体验一下发现的过程。从而学到发现、发明的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什么是"思维过程"?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结合学科教学表现为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性质规律的发现过程,对文章作者思路的挖掘过程。学生只有"身入其中",才能领略其妙,才能学会创造。怎样展示思维过程?方法很多,因学科而异,但有几点是相同的:
  其一,创设情景,作为铺垫。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三只小熊乘三辆车轮分别是圆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小车的运行情况,学生看得个个哈哈大笑,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正浓,教师趁势提出:"看了这段动画后,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说:为什么圆形车轮的车子运行时既快又平稳?车轮为什么都是圆的?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其二,引导探究,步步深入。教师要把"思维过程"分解为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阶梯,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拾级而登。如上例,其中有何奥秘呢?适时拿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找出三种图形的中心位置,并用直尺量一量,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quot;从圆心到圆上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其三,拓展迁移,学会应用。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圆还有哪些应用。
  三、教给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创造。
  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曾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了方法就是教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交给了捕获猎物的枪,学生就可以用它去捕获猎物,索取知识的金山,在教学完十几减9,十几减8之后,再教学十几减6时,教师无需再教,方法多种多样,让教师也吃惊,如11-6中 ,你怎样计算?(1)6+5=11 11-6=5 (2)10-6=4 1+4=5 (3)11-7=4 11-6=5 (4)12-6=6 11-6=5 其中(1)(2)两种方法比较常见,而(3)(4)两种不乏创造性了。
  四、营造氛围,激励成功,培育创新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趣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心理情趣对认知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展、强化的功能。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四个要素:一是师生都有愉悦的心理体验:二是教师发出的信息在学生中产生积极的反响;三是教与学双方都能输出有效信息;四是师生间的情感能互相促进。
  在教学中,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使学生创新,数学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做?quot;三个自由",即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同学沟通各种信息。二是要使学生创新,数学教师必须让学生具有成功感。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而愉快的情绪状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准备性参与、理解性参与、巩固性参与、变式性参与、发展性参与,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
我们教师肩负着培养国家下一代的重任,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趣,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表独特见解。只要持之以恒,我们就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