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 “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孙中山博爱思想的亲情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意义

新课程指出素质教育应注重情感的教育,在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亲情”的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整体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科所徐晋华在《亲情是对孩子的基础教育》中指出血浓于水的亲情比友情更厚重、更直接、更无私。亲情是家族成员间最原始、最自然、最朴实的感情。在亲情付出中,对孩子的爱是原始的爱、对父母、老人的爱是爱的轮回。亲情教育是对人的基础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赵志毅在《亲情教育——一个亟待关注的领域》一文中指出,亲情是维系家庭情感的纽带,是幸福家庭的源泉。孝顺父母,不仅仅要在物质生活上赡养父母,还有情感关怀的含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亲子之间的沟通形式主要可分为二种模式:垂直模式和平等模式。传统家庭以垂直模式为主,此模式要求晚辈必须维护和服从长辈的主体地位,子女处于被动的地位,长此以往,养成了表达亲情关怀的被动性,子女不懂得主动关心父母,而学校德育也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内容,亲情教育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几乎是个盲点。

逸仙小学是一所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号命名的学校,弘扬逸仙精神是学校的传统特色。以中先生的“博爱”思想育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要使学校创名牌,不仅教育质量要高,更要在育人方面下功夫。亲情教育是对人的基础教育,是对孩子的源头教育,孩子只有学会了爱自己的父母家人,之后才有可能学会爱自己的老师和同学,进而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教会孩子先学会做人。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孙中山先生“博爱”思想的内涵,形成开展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强的亲情教育活动,教会学生不仅接受亲人、同学、老师的爱,更懂得回报爱的方法途径。通过研究实践活动,培养隔代人的亲情,架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通心桥,提高孩子的全面素质,使他们能够圆满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完成社会的角色变化,使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和自律意识,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课题的界定

博爱”,即泛爱一切人。她又是一种宽容,用理解、尊重、关心来对待别人、看待万物,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博爱不是一种小爱,不是一种私爱,她是指一个人对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关心、友爱。只要有人类的存在,博爱就永远存在。人是有情感的,大家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如果一个人没有感恩的心,博爱就等于零,爱心是人类所特有的情感。

亲情是家族成员间最原始、最自然、最朴实的感情,是维系我们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是人生最永恒的美好情感。亲情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对人的基础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孙中山博爱思想的亲情教育研究,就是从我校的特色入手,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挖掘新的教育契机,促进学生成长。针对当前相当部分学生拥有太多的爱和优裕的生活,却并不懂得理解和珍惜,反而淡漠了爱父母、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淡漠了爱的奉献和回报的责任感,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真挚的健康的情感,我校通过系列亲情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依靠亲情和爱的动力使学生更加理解和珍惜亲人的爱,学会爱父母、爱他人,更懂得责任和进取……结合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与小学德育教育的特点,本课题着重研究弘扬孙中山先生的博爱思想,教孩子领会父母心,懂得珍重亲情的方法,让孩子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知道父母工作的艰辛,支撑家庭的不易,对父母的付出有一颗感恩之心,能主动对父母嘘寒问暖,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助他们一臂之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构建和谐校园。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在孙中山博爱思想指引下开展亲情教育的方法、途径,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实效、主动性,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理念,凸现我校“博爱以厚德、博学以明智”的办学特色,试图探索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更注重育人的有效途径,从而形成学校和家庭互动的良好德育氛围,让学生学会反思,善于与家人沟通;学会感恩,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四、课题研究内容

1基于孙中山博爱思想的亲情教育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其内涵要素的理性思考

在孙中山博爱思想指引下如何开展亲情教育研究,通过哪些方法、途径,能够在注重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也提高育人的质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凸现我校“博爱以厚德、博学以明智”的办学特色,开发适合我校特色的德育教育研究方式。

2、小学生情感教育与传统亲情教育的调查及案例分析研究

1)研究开展亲情教育的可操作性

2)研究小学生情感教育与传统亲情教育的现状

3)研究开展亲情教育的方法途径

3、利用学校独特的地方资源,开展孙中山博爱思想的亲情教育研究的方法途径及其操作策略的实践研究

1)收集学校独特的地方资源、孙中山博爱思想、开展亲情教育实践研究的意义等方面的信息

2)认真分析学生情感教育中亟待重视的亲情教育状况,情感教育的实际情况及分析哪些影响学生情感淡漠因素可以改变

3)列出各种有利于学生改变亲情淡漠的方法,开展广泛、深入地集体讨论,将开展实践研究过程中所有可以激发学生珍惜亲情的方法全列出来

4)根据实际情况、条件选择和设计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对所列出的实践方法从使用的代价、学生的接受度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选择其中最合适的方法

5)将设计的各种方法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整合到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各个环节中去,与教育教学要点有机结合,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形成具体实施方案

6)选择与开发校本教材,将学校现有的校本教材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改编

7)评价学生的反应,确定学生的满意程度与情感激发的效果,根据评价信息找出薄弱环节,进行修改或调整

4基于孙中山博爱思想的亲情教育研究的典型

案例研究:小学生情感教育与传统亲情教育的案例研究

5、基于孙中山博爱思想的亲情教育实践研究活动设计的成效的评价研究

1)评价与学生情感的改变相联系研究

2)多元性评价研究

五、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通过开展基于孙中山博爱思想的亲情教育研究,探索在孙中山博爱思想指引下开展亲情教育的方法、途径,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实效、主动性,探索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更注重育人的有效途径,从而形成学校和家庭互动的良好德育氛围,凸现我校“博爱以厚德、博学以明智”的办学特色,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本课题研究总的步骤是:整体规划、分布实施、选点实验、总结提高。具体途径是选一个教育契机进行实验——调查研究——细化目标——中期小结——逐步深化——总结提高——推广应用。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准备阶段(200610——200612

1)回顾我校九五、十五期间弘扬逸仙精神市级课题研究的成果与不足,进行拓展性思考。

2)通过文献研究,收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3)组建课题组,进行充分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负责人:吕绍能 皇甫凤兰)

2、实施阶段(20071——20086

120071——20073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概括提炼出基于孙中山博爱思想的亲情教育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其内涵要素,搜集整理运用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20074——20077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运用行动研究、调查研究法,调查学生的情感需求及孙中山博爱思想与亲情教育的研究分析

320078——20083主要通过行动研究法,开展亲情教育系列活动,编撰案例集。

420084——20086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实践研究、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实践研究出弘扬博爱精神的德育特色活动实施的方法、途径及其操作策略。

(负责人:皇甫凤兰 张影 段德兰)

3、总结、鉴定、结题阶段(20087——200812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

3)举行成果鉴定会(负责人:吕绍能皇甫凤兰)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阶段成果

1、研究论文:孙中山博爱思想与亲情教育(20072 )

(负责人:吕绍能 皇甫凤兰 )

2、调查报告:小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调查研究(20076  

(负责人: 段德兰  张 影 

3、案 例:小学生情感教育的案例分析(20083

                           (负责人: 尤金云  沈 俊 )

4、体验式亲情教育活动学生作品、家长感言集锦(20086

(负责人:      张影 

5、基于孙中山博爱思想的亲情教育活动音像资料(20087

(负责人:皇甫凤兰 段德兰 )

6、研究论文:基于孙中山博爱思想的亲情教育的策略研究(20088

(负责人: 吕绍能   张 影)

(二)最终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基于孙中山博爱思想的亲情教育的研究

200812

(负责人:皇甫凤兰 张 影)

2、研究文集:基于孙中山博爱思想的亲情教育研究成果

200812

(负责人: 吕绍能 皇甫凤兰)

 

七、完成课题所具备的条件

1、具备了开展课题研究的成熟条件

我校是一所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号命名的学校,弘扬逸仙精神是学校的传统特色。本课题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在九五、十五期间,积极参与我校的省级和市级《弘扬逸仙精神》的课题研究。

2、具备了较强的研究能力

课题组两位主持人,一位是我校具有高级职称、本科毕业的正职校长,现年40岁,是市学科带头人,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学校管理经验,科研能很强。另一个是学校副校长,现年41岁,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是省级心理名师,具有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和科研能力。课题组成员都是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青年教师,其中包括区青优、区级骨干教师等,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围绕本课题,学校教科室做了大量的前期论证和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为我校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学校在开展科研工作中,得到了市区专家的指导,并与市区教科所专家密切沟通。学校有充足的研究经费、研究资料和研究设备。

课题组负责人:吕绍能  皇甫凤兰

课题组核心成员

    南京市逸仙小学教科室副主任

段德兰  南京市逸仙小学德育主任

申懋琳  南京市逸仙小学高级教师

尤金云  南京市逸仙小学高级教师

芮国俊  南京市逸仙小学高级教师

李海霞  南京市逸仙小学一级教师

    南京市逸仙小学一级教师

    南京市逸仙小学一级教师

3、具备了充足的保障条件

本课题由区教科所负责同志牵头,有学校校长主持,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实践研究既有充足的时间,又有充足的研究经费、研究资料、研究设备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保证该课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