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一直是个难点。据调查: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教改试验历时以久,教师在观念上普遍将新理念作为指导教学实践的准则,但实效上落差较大。绝大多数教师能根据现实生活、学生经验和教学习惯等因素,对教材内容和顺序作适当调整,近一半的教师较多地对课本知识适时适度地向其它学科信息拓展和延伸。可见,在多数教师活化教材的同时,仍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尚未走出教材的桎梏。
教学观影响质量观。小班化教育的理念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探求、摸索、借鉴、吸收等实现最优化教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教材的研制及应用非常重视,尤其对教师如何使用教材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议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并明确提出“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在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优质的教学设计作为高效教学的前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仅帮助每一个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价值、发展自己的个性,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了解学情,以学生的需要灵活选择教学内容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说到:“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而老师呢,也“应转变观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那么,教师怎样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使现有的教材 “活”起来呢?就在于老师对教材的合理利用和创造性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这就要建立在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熟悉、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
结合小班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注重前期的调查,着重于了解学情,并充分熟悉教学内容,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即我们常常提到的学生会的就少讲,或者不讲,课堂教学的高效也体现在讲学生想知道的问题、想解决的问题。
例如《游天然动物园》是一篇游记,写的是游览坦桑尼亚国立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各种有趣的见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唤起人们保护动物,共创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的意识。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我对班级学生的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了解学生课外读物的种类、阅读的兴趣及课前的交流,我发现孩子们都喜爱小动物、不少学生都订购了《小哥白尼.野生动物画报》等类型的书,对野生动物的了解比较全面,因此都盼着上《游天然动物园》这一课。虽说学生对小动物很喜爱,情感上是“乐学”的,可我也发现,学生对为何这些动物能够和平共处以及“创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也需要人类保护动物、爱护动物的意识”还不是很强,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着重于围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进行“活化教学内容并延伸教材”的内容安排。
本着“以生为本”的意识,课前我与学生充分交流
不仅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使我对学情有了深入的了解。因此,我能够根据掌握的情况进行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突破性的教学。如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查找野生动物的资料,进行资料的整合,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读中感悟课文内容,感受游天然动物园的乐趣无穷,唤起保护动物、共创美好家园的意识。
凭借教材内容,但不拘泥于教材,引导学生在品读关键词语的过程中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感悟,唤起了学生的情感。在课堂教学的结尾,我播放了一段野生动物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和谐共处的画面,如威风凛凛的狮子和小鹿嬉戏、百兽之王老虎和小兔玩耍、人在其中,谈笑风生的画面,使孩子们懂得了创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从保护动物做起!
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目标,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始终高涨。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依据教材内容,挖掘教材的内秀,拓宽材料的外延,创设学生思维发展的时空,较好地实现了课时目标,让教材活了起来,让学生动了起来。
(二)开展实践,以学生能力提高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提高综合性语文能力,就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学校实际开展灵活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在重点段的教学中让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获取快乐的学习体验。
《九色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个民间故事。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自主研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着重品味重点段落。第三段是全文的教学重点,在这段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充分展现,人物语言形象生动,值得反复体会与品味。小班化教育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我避免了“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着重在实效性上下功夫。课堂上我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针对《九色鹿》第三段的学习,我采取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1、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填写表格;2、分组议角色,表演课本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第三段的语言文字,我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合作伙伴,分组交流对角色的认识与把握,课堂上,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想象中表演,在表演中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体悟到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并在课本剧的表演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在《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中,我则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了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如教学第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欣赏了维也纳风光,又读了课文,维也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感受到的?指导学生用“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 这三个词,再结合维也纳美丽的风光图片,想像脑海中出现的画面进行了说话训练:学生这样说道,从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这三个词,我感受到维也纳的环境十分优美,那里到处是青青的小草、漂亮的小花,绿树成阴的森林……蓝天、白云、大树倒映在波光粼粼的多瑙河里……维也纳应该是山美、人美、水美,这么美的环境给了音乐家创作的灵感;那里还有矮矮的古堡,庄严肃穆的教堂,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氛;悦耳的乐曲声穿过美丽的多瑙河,水声、音乐声构成了一个奇妙的音乐世界……这时候教师再相机出示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这三个词引导:你能再具体地说说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这三个词构成了怎样的画面吗?假如此时你登上连绵起伏的阿尔卑斯山,登高远眺,你会看到什么?此时此刻,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争先恐后地说道,波浪起伏的维也纳森林郁郁葱葱尽收眼底,宽阔的草地宛如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银光的多瑙河穿过城市,真是美不胜收啊!循序渐进地针对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开展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使学生获得了快乐的体验。
教学课文的第3节时,我一步步引领学生逐步认识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由一个大问题入手,引领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配合优美的古典音乐和精致的图片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体验(尤其是视觉与听觉),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去感知维也纳的确是座音乐之都,使学生逐步认识维也纳、走进维也纳,学生在读中感悟到漫步维也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遍布整座城市的音乐家的雕像、以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建筑物及音乐符号,从而感受到维也纳浓浓的音乐氛围,继而激发起对维也纳的向往、赞美及热爱之情,在反复诵读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读贯穿课堂始终,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言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不仅要求教师在思想观念上作些调整,而且还要让自己的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这需要教师通过阅读教材,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并经过适度转化、整合并优于教学活动之中。
(三)拓展延伸,以学生全面发展延伸教材
语文课程需要“开放”、“拓展”,因此,我鼓励学生走进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研究外,我还在班级中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针对年段特点、教材编排和学校德育课题的研究指导学生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推荐学生看《读者》、《爱的教育》等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情感的书籍,并结合亲情教育活动,组织学生与家长一起阅读美文,写感受;还结合练习课和略读课文这样要求学生自主学会的教学内容,请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饶有兴趣地认真阅读了课文,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还精心制作了PPT、备了课呢! 看孩子们上课,我感到语文实践活动是切实有效的,因为我发现学生们的备课与平时完成预习作业有了明显的不同:他们不再把预习当作完成任务了,而是深入到文章中,自觉性很高,责任心也增强了、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尝试让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教学,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老师在实践中提升。
在教学《一算惊世界》这篇课文时,我走出教材的桎梏,让学生学习了“蝴蝶算法”。这种算法是我班一学生在心珠算班上所学到的方法,曾经获得心珠算的一等奖。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知识,还学到了新的速算方法。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这对教师如何使用教材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