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实验目的
1、以“想象物品多种用途”来发展小学生想象力
人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想象。离开了想象,人既不可能有什么预见,也不可能有什么发明。想象在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更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学习语文时,对故事情节、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想象是理解文章的窗口;其它如绘画、音乐、体育则更需要丰富的想向参与。总之,想象贯穿于整个整个人类发展过程,是促进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它渗透在小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成为小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必备的心理品质。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法尽管多种多样,但都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从生活中寻找途径,学生在生活的不同层面都必须与各种物品接触,利用这些物品可以随时随地发展学生的想象,简单易行。每一种物品的出现都具有它相对稳定的一种或几种用途,这些用途通过生活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形象,教师可以引道学生对这些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组,重新配合构成新的联系,通过反复训练,学生想象力就能得到一定发展。
2、以“想象物品多种用途”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我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请八个班委留下来出黑板报,要先用长尺画线 ,我故意没有准备长尺,要画格时,八个班委同时找长尺,可是没找到,我问:“怎么办呢?想想办法”。八个班委稍加思索,一个说:“去借!”一个说:“我用手画得很直。”我说:“能不能用其它东西代替?”一个同学拿来短尺,其他同学不知所措,其实教室中排放了十几块小黑板,小黑板的一条长边就可以当作直尺来画线,但由于学生们脑中只有黑板用来写字,之尺用来画线的表象,所以很难将两种表象重新搭配。
可见,物品虽然有它稳定的用途,但在特定的条件,需求下,利用它的某一部分特点或稍加改装,它的用途就会发生改变或大大增加,以适应当时的需要,如果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充分想象物品的多种用途,必定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
二、 实验对象及时间
1、象为三年级47名学生,其中女生为21人,男生26人,均在1998.6~1990.11之间出生,没有智障和超常学生。
2、实验时间在1998.11.9~1999.1.4之间,隔周周一下午第一节课进行测试,第二、三次测试及三、四次测试之间实施辅助活动。
三、 实验假设
小学生对物品用途的想象在训练的前后是有差别的,在训练前想象的用途比较少,训练后比较多;而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这种差别会越来越小,学生想象力得到提高。
四、 实验措施
(一)实验方法
采用跟踪测试法,对样本实施隔周一次的固定测试,前后测对比差进行纵向比较,每次测试采用前测和后测的形式,数据进行比较。
(二)分步测试
1、测试原则
(1)测试前出示并让学生明确所示物品名称。
(2) 前测在不加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进行。
(3) 前测、后测所用时间相同,每次均为六分钟。
(4) 测试时,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最简单的语句将物品用途表达清楚。
2、测试内容
第一次:想象瓷碗的用途
在一堂活动课上,我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白纸,让学生在六分钟内快速写出瓷碗的用途,然后收上来进行前测数据的统计,前测后指导学生观察瓷碗的形状、大小和制作材料,知道碗口是圆形的,白颜色,瓷制;然后让学生想象瓷碗的各个方面用途,并分四人小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讨论交流想法,交流中有的同学说:“碗口可以画园。”有的说:“可以当锣鼓。”有的说:“可以给小动物当船划。”……通过相互交流启发,使被测者知道可以从碗的整体用途想象,也可以利用它的某个部分特点想象,还可以想象他对动物、植物的用途。(这些规律不直结说出来,只通过学生得发言稍加点拨。)接着,再发一张白纸,让学生6分钟内再次写瓷碗的用途,然后收上来,进行后测各项数据统计。指导时间:12分钟。
第二次:想象书的用途
前测后让被测着自己观察任意一本书,想想可以利用书的那些部分想象,然后分组讨论,相互交流,交流中有的同学说:“书可以借读、练字”;有的说:“可以压东西、加东西”;有的说:“可以当枕头”;有的说:“可以利用边画直线或画正方形、长方形”。……引导被测者知道:书的用途除了可以从内容来想象,还可以从书的形状、颜色、厚薄等方面来想象。知道时间10分钟。
第三次:想象塑料袋的用途
前测后让被测着观察塑料代并允许他们用手任意摆弄,分组讨论交流后使被测着了解:可以用塑料袋装、包、裹、挡……还可以将他用于学校、家庭、工厂、医院……指导时间:8分钟。
第四次:想象剪刀的用途
前测后让被测者自己观察剪刀,分组讨论,随后进行后测,指导时间:6分钟。
第五次:想象杯子的用途
前测后让被测者独立观察,随后测试,观察时间:3分钟。
(三)辅助活动
1、开展《我是一个大信封》主题中队会。
给学生一周的准备时间,队会主题围绕“我是一个大信封”想象:“我”的样子,“我”会装些什么?“我”会到哪儿去?等等。引导学生排演出小品、相声,朗诵等节目。在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展示他们的创作画,并且介绍创作的意图,将他们美好的,新颖的想象编成相声,有声有色地讲给全班同学听。他们将大信封的旅行编成小品,声情并茂地表演给同学们看。这次班会充分调动了学生想象的积极性,拓展了想象空间,激活了思维,对促进学生想象力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开展“关于一张白纸的想象”科技评比。
在一堂科技课上,发给学生每人一张16开白纸,让学生想象可以用白纸干什么?也可以运用其它附加材料做成作品,第二周科技课教来的有写作、有剪纸、有纸毽子、有娃娃头……评比标准是看谁想得最奇,做得最好。
3、随时随地设置困难,促进学生想象活动。
在一次临时大扫除中,全班没有人带抹布,要擦窗户、墙壁,怎么办?我启发同学能不能用其它的东西代替,有的同学想到用纸巾或已用旧的手帕,有的用橡皮,有的干脆用手,玻璃墙壁打扫得也不错,停电时让学生想象一下怎样取光,用完的作业本让学生想象怎样继续使用……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或因势利导,或有意设障,目的都是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想象。
五、实验结果分析
共进行五次跟踪测试(见表1-1),每一次测试中经过一定程度指导后进行的后测各数据较前测都有明显提高,反映出学生想象力有所提高,说明实验过程中对样本实施的指导是有效的,且效果明显。观察任何一次测试中总数和平均数的四个数据就会发现:
前测总数 < 后测总数
即:如果前测和后测中,平均每人写出的条数相同,那么后测中写出的总数大于前测中的总条数。说明:后测中每一位同学写出物品多种用途的重复率较前测要有所降低,学生想象水平有所提高。平均数指平均每人写出物品用途的条数。
五次测试前后平均数对比差呈现出总体由大到小的趋势,特别是后四次测试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见表2-1)由此证明假设合理。说明在实验过程中对样本实施的干预(主要包括辅助活动,测试中的指导,测试本身)有效果。
第一第二次实验前后测对比数据为8.71和12.19。呈上升之势,与总趋势不符合。分析原因,主要由于:第一,学生首次接触此类测试,教师的指导没有将学生的思维全部打开。第二,在一测和二测之间没有实施其它任何辅助活动,使二测中前测的各个数据偏低,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开始适应测试,思路被打开,学生想象力得到发展,因而后测数据较高,前后测差距较大。
在二测和三测之间,三测和四测之间分别进行了两次辅助活动,二测至五测之间,试验者有意识地对样本设置困难,促进其想象活动,因而实验数据前后测对比差由大到小,说明学生想象力水平有所提高。
测试 日期 |
物 品 |
|
人 数 |
最少 几条 |
最多 几条 |
总数 |
平均数 |
指导 时间 |
98.11.9 |
瓷 碗 |
前测 |
47 |
2 |
10 |
38 |
7.15 |
12分 |
后测 |
47 |
8 |
21 |
93 |
15.68 |
|||
98.11.23 |
书 |
前测 |
47 |
2 |
11 |
42 |
7.53 |
10分 |
后测 |
47 |
6 |
34 |
122 |
19.72 |
|||
98.12.7 |
塑料袋 |
前测 |
47 |
5 |
17 |
56 |
9.17 |
8分 |
后测 |
47 |
8 |
32 |
128 |
16.83 |
|||
98.12.21 |
剪刀 |
前测 |
47 |
5 |
22 |
61 |
11.92 |
6分 |
后测 |
47 |
8 |
28 |
146 |
15.43 |
|||
99.1.4 |
杯子 |
前测 |
47 |
11 |
34 |
82 |
16.00 |
3分 |
后测 |
47 |
12 |
39 |
171 |
19.82 |
注: 总数指全班共写出物品用途的条数(删除相同条数)。
平均数指平均每人写出物品用途的条数。
表1-1 物品用途想象力训练的跟踪调查
测试顺序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平均数前后对比 |
8.71 |
12.19 |
7.66 |
4.34 |
3.28 |
表2-1 跟踪调查对比表
六、结论
1、以想象物品多种用途为途径的训练的确能够促进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2、通过有意识地发展学生想象物品多种用途的能力,的确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3、仔细观察物品是充分想象其用途的必要条件。
4、充分 发挥学生之间互启互动的作用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5、结合“一物多用”开展主题活动和渗透于日常生活的设难促想都是可以发展学生想象的有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