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后记(2)
“生本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念!
教育理念决定教育行为,理念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成败。“生本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的理念,郭思乐教授对“生本教育”做了比较具体的阐述:
生本教育的教学意义: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生本教育的本体意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生本教育的原理意义:以生命为本的教育
生本教育的操作意义:以学为本的教育
生本教育的原则意义: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在这些高屋建瓴的阐述中没有见到“教师”这个词,没见到并不代表不存在,而是因“隐”于学生之中,“隐”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郭教授讲,“我们的思想有多宽,孩子的思想就能走多远。”需要追问的是,我们的思想在哪里?仅仅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郭教授提到生本课堂就语文、数学、外语而言关注三个根本:语文课,阅读推进了没有?数学课,根本抓住了没有?英语课,形成活动了没有?我体会到这三个根本中其实包含着对老师素养的三个追问:语文老师,自身的阅读经历是否丰富?自身语文素养是否足以感染学生?数学老师,能否准确把握数学各个要点的根本?英语课,自身英语运用能力是否合格?
“生本教育”强调“全面依靠学生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心中首先要有自己的学生,信赖和激励不仅仅表现在言语上,更表现在教学行为中。充分相信学生,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经历学习的过程,老师用近乎于“无为”的方式把学习的过程交给学生。
听专家的学术报告,总是觉得比较高深。理念,总是离我们的教学实践有着距离。结合一线生本试验老师的经验介绍和课堂观摩,我看到了“生本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有着一系列的教学行为规范。
前置性小研究——课堂小组讨论——小组汇报,集体交流,这似乎是我所见到的生本课堂的一般流程。我的观察是,要形成这样规范的学习流程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需要培养前置性研究的兴趣,让学生形成前置性研究的一般方法;需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完成前置性作业;需要形成小组学习的规范,形成小组学习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需要让每位同学养成倾听和表达的习惯。生本课堂的呈现其实是一种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展示。美国经济学家约.凯恩斯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形成命运”。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教师把握学科根本任务的前提喜爱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学习的内容,选择学习方式,长此继而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实在是太重要了!
生本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也对教学行为和方式做了若干规定。
李昌亮
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