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不是“良方”
- 发布时间:2006-04-26 18:09
-
作者:系统管理员
- 浏览量:1378
-
近日,笔者到一所"名校"听课,校园里非常安静,几乎听不到一点声音,让人很难相信这里有着1000多名学生。开始上课后,我发现班上的45个小学生都规规矩矩地坐着,就像训练有素的军人一样,腰杆挺直,目光盯着黑板。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也同样站得笔直。当时我就在想,不要说这是些孩子,就是大人在听课的时候,始终一个姿势也很难坚持下来。下课了,以为这回学生可以"解放"了,出乎我的意料,整个教学楼里听不到学生的"大声喧哗"。我觉得十分奇怪,就问一个小女孩:"你们学校的纪律为什么这么'好'呢?"小女孩告诉我说,他们学校纪律特别严:上课不允许说话、坐姿不端正或左顾右盼,甚至偶尔低头都不行;课间,学生走出教室不得大声说话,且须一律右侧通过走廊,否则就要挨批、受罚。听到这儿,我的心顿时沉重起来。后来,我有机会到其他学校参观,发现类似情况在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我总觉得,这样的纪律对小学生而言似乎太"严格","惩罚"也似乎过于"残酷"了。一些学校过分重视纪律惩罚的作用,对学生在校的每时每刻都做出严格而琐碎的规定,不允许这样,不允许那样,似乎学生就是机器,而非活生生的人。
"惩罚"的作用只是为了让学生去遵守一些所谓的"规矩"吗?有个班主任一脸微笑地告诉我,因为有了纪律的"惩罚",他们班每周都能够得到"纪律优良"的流动红旗,在全校大会上受到表扬。我就问他:你们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如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什么变化吗?他们的个性是否受到压抑?听到我的一连串"质问",班主任脸上的笑容似乎凝固了。
且不说那些过于严格而繁琐的纪律压抑了学生天真烂漫的天性,甚至是学生的一些基本人权和自由都被"冠冕堂皇"的理由给剥夺了。难道各种严厉的"惩罚"真的是解决问题的"良方"?作为培育人的地方,学校最该下工夫的是如何真正做到"人文关怀",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不是天天琢磨一些"惩罚"学生的纪律。
有这样两个真实的故事,值得教师们深思。有一所学校,从操场到教室有一段距离,总有学生图方便而横穿草坪。老师发现有人穿越草坪,就树起一块牌子--"严禁穿越草坪,否则给予警告处分"。但是,这块"警告牌"似乎没有发挥什么太大的作用,处分了几个学生之后,依然有人穿越,而且被践踏的草坪范围还有所扩大。此时,有个教师提议:何不在学生经常穿越草坪的地方修一条小路呢?学校采纳了这个建议,修了一条漂亮的小路。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学生随便穿越草坪了。
凯斯·道森是个刚从师范学院毕业的中学教师,教授社会课。为了让学生守规矩,他几乎用尽了一切办法:制定行为量化表、让学生写保证书、威胁、惩罚甚至是哄骗,能够想到的办法都试过了。但课堂秩序还是不见起色。偶然间,凯斯·道森发现每当他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讲课时,学生总是能够集中精力听讲,即使偶尔有人开小差,维持课堂纪律也变得十分轻松。就这样,他不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学生的行为控制上,而是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自身:我在教什么?我用的是什么方法?在我用哪些方法时学生没有表现出烦躁不安?最后,凯斯·道森总结了一条规律:每当自己在教学上不很成功的时候,孩子们就感到厌烦,课堂纪律会变得一团糟,一切就会失控;而当精心设计好一节课的时候,自己就有更大的威信去对学生的纪律提出更高的要求。
故事告诉我们,只要真正处处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就一定能够想出比惩罚更好的办法来。而且我还觉得,对学生体现"人文关怀"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解决问题的"良方",更在于它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最终成就他们的健全人格。
《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21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