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尝试
- 发布时间:2006-04-27 10:36
-
作者:系统管理员
- 浏览量:2066
-
小班化教育是科研兴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摆脱落后面貌的最佳途径。
那么,如何实施小班化教育呢?我们通过四年的实践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面对现状,寻找出路
新民城区七小的过去,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差,导致学额逐年减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举步艰难。
"条件差、学额少、质量低"像一座大山,压在七小领导、教师的心头,眼看着全市教育形势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却在品尝着囊中羞涩的苦味。七小的教师不甘落后,要努力,要发展,令人欣喜的是1999年初教育局领导向几所薄弱学校提出了实施小班化教育研究意见要求,并出台了一些相关倾斜政策。这为我们创设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能否抓住这个机遇,改变现状,尽快赶上先进学校,这与我们七小的命运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研究决定,在一、二年级实行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
二、营造环境,确立目标
小班化教育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因素组成的完整而复杂的教育过程。它凭借小班的先决优势条件,配置先进的教学设施手段,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扬长避短,凸显主体。
首先,我们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重新装修教室,对课桌的形状、颜色进行了调整。由单一的土黄色、长方形改为多种颜色、不同的形状。教室内设置了图书角、玩具柜,充分利用教室空间,能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接着,我们组织教师学习,用新课程标准统一认识,规范教学行为。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着眼于促进全体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和谐、主动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小班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从教的一方面来说:追求的境界为乐教,善导,创造性地教;从学一方面来说:追求的境界为乐学,会学,创造性地学;从学校的一方面来说:追求的境界为营造欢快、轻松、活泼的环境,有展示、有创造的空间,能让每一个人都有感到自己很重要,有份量。
三、强化过程,着眼发展
我们引导教师根据小班化教育的要求,体现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不仅注重形式上和人数上的改变。而在注重教师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
在实践中,我们逐步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分离,形成了"自主探究,合作发展"式教学模式。即"三为主"、"四引导"、"五解放"、"六评价"。
1、"三为主"这是小班化教育的指导思想,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一是:"以学为主体",我们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特点,相信学生的潜力,满足学生渴望受到尊重、获得成功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教学中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现象变为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语文教师兰丽从学科特点出发,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与和谐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动机与参与兴趣,突出了教学实效性。二是"以发展为主旨",我们把学校的一切设施和开展的一切活动的着眼点都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上,教育目标由单一化为多元化。着力学生素质协调发展。三是"以活动为主线"我们对实验班学生的技能、思维方面的培养,都贯穿于各种活动之中,并力求活动形式多样,效果明显。我们的语文教学采用的是韵语教材,为了配合小班化教育教学实验,在学生中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日读一篇文章,每日写一篇日记,每周画一幅画,每月自编一本书。这期间教师们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选定内容。这样学生们就必须走进图书室去阅读;走向社会去观察去体验。他们的书报画具有"新、特、小"的特点,他们从兴趣中获得了知识,从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2、"四引导"。这是小班化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一是导趣,引导学生乐学。我们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自然教师刘波一改过去机械呆板的教法,把微笑带进课堂,引导学生边看、边玩、边学习。1-6年的自然课自始至终充满了情趣,全校学生都爱上自然课。二是导思,引导学生活学。教学中我们采取多种方法引发学生思考。或以问引思,或以理导思,或以变发思,或以情激思,不断地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创造型教学转变,引导学生变死学为活学。三是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小班化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学习方法灵活,变大班化"死学"为"活学","学会"为"会学"。全校的语文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在韵语识字方面,老师运用了"整体输入法""定位联想法""奇特记忆法""并总结"口诀法"、"比较法"、"复习法"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平时运用,使小学生在一年半的时间内轻松记忆二千一百多个汉字,8岁的孩子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五、六年级"九义"教材。这样的效果在大班额中是难以实现的。四是导能,引导学生善学。能力是知识的最终体现。我们在引导学生乐学、活学、会学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品质,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班孩子每日读半小时书,在知识面得到了扩展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五解放"。一是小班化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学生敢想。在实验中,教师鼓励学生动脑,通过直观演示再现教材,使学生丰富感性知识,使思之有源,并思之有果。二是小班化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学生敢做。课上动手机会多,课外参与活动多,学生兴趣浓,欲望强。三是小班化解放了学生的嘴巴,学生敢说。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有说话的时空。不受任何约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因而时常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甚至辩论。这样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四是小班化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学生会看。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方法和技巧,练就了一双会察言观色、分辨是非的眼睛。五是小班化解放了学生活动空间,学生敢动。传统的课堂排列形式是"秧田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师生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小班化教育改变了教学空间形态,变"秧田式"为马蹄式,圆弧式、蜂窝式、扇面式、对垒式等多种动态排列方式。有利于教师学生沟通信息,传达情感。学校在每个教室内设置书包橱,要求学生放学时将书包放在橱柜里,保证教学内容在学校完成。真正把支配课余时间的权利归还给了学生。教室内有自由活动角,走廊的墙壁有展示才华的空间。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作品展板,让墙壁会说话,让有限的空间发挥作用。
4、"六评价"。我们充分利用小班化优势,对学生采取比大班更为多元和灵活的评价方式。一为多元评价。其中包括教师评价,集体评价自我评价等等。二为多次评价。就评价的时间而言,突出随机性。在评价的方法上,过程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中而更重视过程评价。三为激励评价。"鼓励、鼓励、再鼓励,让孩子在激励中成长"是教师们评价学生的手段。四为分层评价。我们根据学生知识掌握不同,进行分层次评价测试。测试的内容、测试的时间各有选择。这样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个性得到了发挥。五为无级评价,将各种评价方式进行组合,构筑一个无形的评价式氛围。六为交互评价,改变教师独揽评价权的局面,采取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的方式,突出评价的主体。
四、扬长避短,探索创新
小班化教育的实验起步,满足了广大家长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家庭负责"。这不仅是我们学校教师的口号,而且她已成为我校教师的自觉行为。
小班化教育锻炼了一批有志于献身教育科研的教师队伍,教育观念新,创新精神强。 几年里我们从实际出发,实行了三步走。第一步:学习理论,提高认识。围绕学校科研课题,学习有关教育理论。第二步,借鉴经验,模仿实践。我们先后到东港实验小学、沈阳团结路小学、和平二校、东北育才小学、大连中山区永和小学等先进单位学习经验,结合自身实际,为我所用。第三步:深入研究,大胆实践,在学习基础上进行大胆运作,并不断反思,总结,纠正落后的不良的作法,继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仅2001年全校有五节课被评为省、市级优秀课。有十五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优秀论文奖。学校被评为沈阳市德育先进示范校,新民市科研先进单位。
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一、二年级学生已养成了自觉读书的习惯,能阅读报纸和一些课外读物。三、四年级学生在25分钟之内能写出300-350字的有内容、语句通顺的作文。实际水平和能力超出五、六年级普通班学生的水平。
综上所述,我校实施小班化教育,就是有效利用了教育空间,把更多的时空交给学生,使课内外教育进一步宽泛化,进而实现了教育个性化的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小班化教育改变了学校面貌,为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实践中让我们领悟到:小班化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召唤和需要。
2003年对这项刚刚起步的科研课题,我们将倍加关爱,在已经取得的初级成果的基础上,加大小班化教育理论的研究,使参与实验的领导、教师都能领悟这项改革的真谛。将参与实验的工作重点打在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上,将外型上的小班额与实际上的小班化教育模式统一起来。挖掘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真正优势。我们将加大在电教媒体对促进小班化教育实验综合思考和运作的力度,用新课程标准和全面推进小班教育的目标规范小班化教育的模式,把小班化教育作为兴校之本。彻底解决城区七小条件差、学额少、质量低"问题。紧紧抓住改革机遇,改变现状,尽快赶上先进学校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