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后记( 一)


广州“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后记(1

 

暑假第一天,我校一行四人抵达了广州,开始接受“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在五天的培训时间里,我们聆听了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的学术报告,现场观摩了多节生本课堂教学,听取了一线生本实验老师的经验总结。此次广州学习,我们零距离地接触到了先进的教育观念,基于生本理念的课堂教学也引起了我们的热议,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和观摩的同时,我们开始在生本理念的基础上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

是为教而教,还是为学而教?

我们常常会在一节课后有这节课上得顺利或者不顺利的感受,学生能很好地配合老师流畅地完成教学设计则是顺利,反之则是不顺。这样的顺利与否更多地是站在老师的立场审视课堂教学,这不符合现代课堂教学观,即“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郭思乐教授观点:“教育的‘生产力’底下,实际上是教育‘生产关系’的问题”。

作业过多、课后留堂、学生厌学、考前突击……这些现实存在着的现象应该就是“教育的生产力”低下的表现吧。

对教育的生产力如何理解?大约可以理解为教育对于培养人所发挥的功能。落实到个体而言,就是我们的教育行为对于我们的教育对象发挥了怎样的功能,是否让每个人都得到了发展?

还是来看看我们的课堂现象,课堂流程和结构主要依据教案;所谓难点和重点的突破一般是指有几个甚至是有一个“好学生”回答了老师认为的比较难的问题,这样的回答往往也是课堂上从上一个流程到下一个流程的过度。当然,这我们常见的课堂流程中也会体现出一些差异,比如:不同课堂发言率有差异;不同课堂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差异;不同课堂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有差异等等。但即便是一节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流程清晰的课堂依旧是由老师主导的,主动权在老师这里,学生依旧免不了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现在我们的课堂更多的是为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教。

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大约就是郭思乐教授所讲的有问题的“教育的‘生产关系’”吧。

生本教育主张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该为教而教真正变成为学而教。

培训中听了7节生本课,从小学到高中,最大的特点是老师几乎“隐”于学生之中。课堂上主要是学生围绕前置性研究的过程和结论展开探讨,彼此交流,老师仅仅是参与交流的一分子,只在关键处点拨和提示。整个课堂的推进和实施都是由学生完成。从这样的课堂中可以发现的是:

1、  学生在前置性小研究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对某一个知识点不仅有纵向的挖掘也有横

向的拓展。如何挖掘,怎样拓展,好像每个学生在做前置作业的时候各有选择。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在前置性作业的布置上是有精心的设计的,表述简洁,在给充分的思维的空间的同时又有明确的指向。力求能够通过这样的前置研究过程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所学有比较深刻的把握。虽然有统一的前置性研究纸,但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前置性研究报告的呈现方式是比较多样的,有小资料摘抄粘贴的,有自制辅助教具实物呈现的,有以研究心得的方式呈现的,能够发现,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前置研究的习惯之后都主动地经历了学习和研究的过程。留给我们的问题就是:a、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前置研究的习惯;b、如何精当地设计前置作业。

    2、小组合作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组织形式。前置作业中每位学生所做的横向拓展或者纵向挖掘都要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对于说者而言,小组内自由、平等和宽松的空气适合自己充分的表达,充分表达的过程也是再思考的过程。对于听着而言,交流中别人的方法和内容是能很好的填充自己思维的空间。因此,小组的交流其实是一种相互学习的过程。小组充分交流之后的小组汇报是生本课堂最生动的形式,大家分工明确,互相补充。在汇报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和听取全班同学的意见。期间,老师的点拨,提示能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

小组学习成效的关键取决于小组成员之间是否能很好互补,是否能相互激励,是否能团结协作。基于小组是班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我们必须思考的是:a、小组组长必须有责任心,能力强,培养组长至关重要;b、小组成员的组成必须考虑到学习上的互补,性格上的互补,以及成员之间的融洽程度等因素;c、小组合作从分工到合作形式都是比较复杂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培养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d、班级内学习的竞争由个体和个体的竞争,变成了团体和团体的竞争,即小组之间的竞争,通过这样的竞争能很好地让每个成员得到提升。于是,适宜的激励机制将是积极发挥小组作用的催化剂。那么如何做到激励的创新和有效?

观察这样的课堂,从前置作业的研究到课堂学习,我的感觉是学生经历了学习的过程,每个孩子尽可能地参与了再思考的过程,课堂形式和课堂结构更大程度上取决学生而不再是以老师教案而行。

如此让学生经历了主动学习的过程,让为教而教变成真正的为学而教,把学作为课堂上的主要活动形式,学习的效率应该会得到提高。

                                                                             李昌亮

                                                                            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