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书之前,我的脑子里其实已经将它默认为众多刻板教条谈论教育理论的丛书之一,也许那么厚的一本书,并不能打动我分毫。不过,看完前几页,之前的想法被完全推翻。书中并没有任何教条空洞的教育理论,而是列举了100个小学教育案例,并一一做出客观中肯的点评。有些教育案例,与我的经历类似,我能够从中检验自己当时的做法是否恰当;而那些尚未有类似经历的案例,则可以作为我的借鉴。
其实,工作以来,我也在摸索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或者风格,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对于自身教学方式的肯定,当然,也有一些力有未逮之处,我需要继续改进。
《爬树风波》的案例虽然不是我所经历过的,但是点评中提到的观点却是我认同的。“很多学生违反纪律,本来主观上并没有和老师作对的意思,他的心思并不在老师身上,是老师自觉主动把矛头引向自己的。教师这样不加分析地贸然站到孩子的对立面去,而且多次如此导向,最后孩子就索性和老师对立起来了,真的成心捣乱了。”在很多时候,我很难从孩子的角度去分析他们违反纪律的原因,而是武断地认为他们是在挑战老师的权威,于是立即进行狂风骤雨式的批评制止。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做的是都有自己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是可以理解并接受的。在一次课上,我带领学生朗读投影上的新单词,这时我发现一个学困生没有抬头看投影朗读,而是低着头在书上写着什么。在我的惯性思维中,他一定是不想听课,不愿意读单词,在书上乱画来打发时间。这是我当时的想法,好在我没有立刻开口批评他。我一边继续教学,一边不动声色地走到他旁边,原来他顾不上朗读,是为了在书上每个单词下面空白的地方将发音和翻译记下来。虽然他没有朗读单词,可是至少他是有学习的意愿,否则也不会一个一个将发音翻译认真地写在书上。从那时起,我开始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用惯性思维去审视孩子
的那些违规行为。即便他们违规,大多是情有可原的。如果贸然地批评他们,无疑伤了他们的心,同时打消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不可取的。
《该怎么帮助你,我的孩子》这一案例中出现的情况与我所经历的有相似之处。很多时候,“当他们遇到问题,能力达不到,需要老师给他们出具体主意的时候,老师给他们的,往往是人人都会的、老生常谈的空洞鼓励,甚至文不对题的批评。如此他们只能茫然。”在日常练习中,我发现许多孩子对于诸如swing 与slide, skate与 ski ,horse 与house这几组形近词区分不清,错误率很高。当我将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许多孩子都深有同感地点头并望着我,期盼我能够给予他们一个妙药良方。第一次,很可惜,我犯了与案例中相同的错误,流于形式地说教——记忆这些单词只能死记硬背。我看到孩子们的眼神里流露出失望的情绪。在后面的练习中,这些形近词的错误率依旧居高不下。那该怎么办?我将这些词写在黑板上,请孩子们一起想办法,联系实际加以想象,区分这些词。一个孩子站起来说,ski的字母 I很像滑雪时用于支撑的棍子,这样就能记住 ski是滑雪的意思。就这样,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来,将这些单词加以想象联系,效果出奇地好,在此后的练习中,错误率呈自由落体下降。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那些空洞的说教完全无济于事,真正落在实处的帮助才是他们所需要的。即便教师能力有限,也需要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孩子们在平等的地位上,作为朋友般共同想办法度过难关,他们能够感受到教师在真心诚意地与他们一起想办法。
有一则《学生和我关系好,但是不听我的》案例,实在是说到了我的心里。工作之初,我曾幻想着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无论课上课下,都是一片轻松和谐的氛围。课堂上,学生在玩中学,下课以后,学生把我当作朋友般玩耍…………很快,这个无比美好的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我与案例中那个老师的情况类似,学生不守纪律,甚至作业不能认真完成,这一切令我无措。于是板起面孔,严厉地批评他们,这样他们开始害怕我,不敢调皮了。那么我那个乌托邦的世界哪里去了?莫非只能是乌托邦了?尽管现在我已经在学生面前保持冷面的角色,可是心里时常会权衡利弊,想想是不是一个和蔼可亲型的老师真的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在这个案例的点评里,虽然没有一个具体详细的解决办法,但是我能够认同的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培养纪律意识是必要的,“规则是我自己的需要,
而不是别人强加给我的束缚”。虽然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这一点需要相当长久的时间,不过,我相信有心总能够实现。
教学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工作,在教授知识之外的这些关于学生心理师生关系的事情才是真正复杂并考验一个教师能力的。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会遇到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困惑与阻碍。不过,这并不能使我畏惧退缩,即使不够完美,只因爱着就尽了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