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是一篇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寓言故事,文中包含着较深刻的寓意。如何让学生学得实在,学得轻松?我在教学时进行了多次思考,更改了许多次教案,现拿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为例试比较两者效果的差异。
一、 导入
[原型]
1、(出示课题)“狐”指谁?“虎”指谁?(狐狸、老虎)
2、“假”和“威”什么意思,自己读书思考。
3、“狐假虎威”这个课题什么意思?
4、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学习课文吧!
[改变]
1、 在茂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
2、 下面发生了什么事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们一块儿来看看课文。
两者比较,[原型]从课题入手,无可厚非,但显得很生硬。试想:学生还未真正进入课文,如何理解“假”?“威”?到头来只是走个过场,对学生没有好处。变化后的教学设计明显科学了许多。从故事本身入手,引人入胜,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另外,制造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过程一
[原型]
1、 同桌分别读2-5节狐狸、老虎说的话。
2、 指名分角色读对话。
3、 狐狸怎么说的?为什么“眼珠子骨碌一转”,还“扯着嗓子”?
4、 老虎为什么“一愣”?
5、 老虎为什么“被蒙住了”?
[改变]
1、 老虎抓到狐狸后并没有吃掉狐狸,而是松开了爪子,为什么?(被蒙住了)
2、 “蒙住”什么意思?
3、 狐狸怎么把老虎给蒙住的呢?
4、 “骨碌一转”什么意思?谁来做个动作?
5、 “扯”什么意思?把什么拉长?谁会读这段?
两者对比,前者显得繁琐不堪,完全是一问一答式的机械学习,学起来定然枯燥无味。后者抓住“蒙住”一词,牵一而制全身,再加上较灵活的形式(做眼珠转的动作、拉长嗓音读书)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三、 过程三
[原型]
1、 自读7、8节,想狐狸怎么做?老虎怎么做?
2、 什么叫“神气活现”?“摇头摆尾”?什么叫“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3、 森林里的小动物什么表现?
[变化]
1、 自读7、8节,找出表现狐狸、老虎样子的词。
2、 谁来演狐狸?谁来演老虎?其他同学当导演。
3、 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看看书,按书上的要求导演。
4、 (学生表演)请问“老虎,你东张西望什么呀?”
5、 (指名上来演小动物)你们为什么跑?害怕谁呀?
两种设计放在一起,立刻就能看出第二种设计新颖、有效得多。请学生当演员、当导演、说害怕的究竟是谁,远比孤立地问狐狸、老虎各自的表现的词好得多。
纵观现今语文教学,大家都提倡“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关爱人,关爱人的生命,关爱人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特别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精心设计,细心安排,使效果达到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