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冬天到了,天气冷了,人们都怎么过冬呢?(出示:过冬)
生:人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
生:还有的人带上了手套、帽子。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那,生活在大自然里的小动物会怎么过冬呢?你们想知道吗?
(出示:小动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新的科文。(齐读课题)
二、 学文
师:自己读读课文,首先要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标上小结号。(生按要求初读课文)
师:字音都读准了吗?(出示本课生字词)谁来试试?(指名读词)
师:他那个词读得特别准?(指答,强调轻声、后鼻音)我们一起来试试。(齐读)
有个字(指暖和的和)声母是?(齐答:h)韵母是?(齐答:u o)拼一拼。(正音)
师:字音都读准了,课文读通顺了吗?课文一共几小节?(齐答:八小节)
好,那我们请八位同学来读课文。(指名)其他同学仔细听,谁读得最通顺,同时想一想燕子、小青蛙、小蜜蜂它们怎么过冬呢?
(生读课文,引导评价)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燕子、青蛙、小蜜蜂是好朋友,他们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天气渐渐凉了,他们这一天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他们准备怎么过冬呢?(指答、板书)
生1:燕子要飞到南方去过冬。
生2:青蛙要吃得饱饱的,钻到泥土里去睡上一大觉。
师:青蛙怎么过冬?整个一个冬天它在?
生2:睡觉!(有学生小声地说:冬眠)
师:刚才我听到有人说,青蛙这种过冬的方式就是——
生(齐答)冬眠
师:你们怎么知道这叫冬眠?
生1:我在课外书中读到过。
生2:以前学过《秋姑娘的信》,课文里有!
生3:我还知道燕子是候鸟,哪里暖和,它就到哪里过冬!这也是我从书上看到的!
师:是阿,课外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丰富的知识呢!知道了燕子、青蛙的过冬方法,那小蜜蜂呢?
生:小蜜蜂采了好多蜂蜜,藏在蜂巢里。
师:燕子为什么要到南方去过冬呢?同桌讨论讨论。
生1:因为天冷了,虫子快没了,而南方暖和。所以小燕子要飞到南方去。
师:还有吗?
生2:因为南方虫子多。
师:小燕子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啊?
生:燕子喜欢暖和、虫子多的生活环境。
师:对,还能从哪看出来?
生:它等到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还会飞回来。
师:是啊,小动物们都有自己过冬的方式,你最喜欢那种过冬的方式呢?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自己好好读读,让大家听了以后也喜欢这种过冬的方式。(自由练习)
师:你喜欢谁的过冬方式?
生:我喜欢青蛙的过冬方式。
师:为什么?
生:我觉得很有趣!
师:哪儿有趣呢?用你得朗读来告诉我们,好吗?(生朗读课文)
师:哪些词让你觉得青蛙过冬的方式有趣?
生:吃得饱饱的,睡上一大觉
师:你听得很仔细,你能再给我们读读吗?(生朗读)
师:你们还喜欢谁的过冬方式?……(以此训练朗读)
师:他们三个是好朋友,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想不想演一演?
四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练习,再反馈)
三、学生字
师:课文大家学得很好,我想课文里的生字词大家一定也会学得很好的。(出示生字词)
(学生指读、反馈)
师:这些字怎么写呢?仔细看看它们的笔顺,边看边想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反馈)
生描红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小动物过冬》这篇课文,现在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1:我还想知道小鸟师怎么过冬的?
生2:我想知道熊师怎么过冬的?
……
师:是啊,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的动物,它们都是怎么过冬的呢?课后,去找找资料,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反思]
这篇案例使我经过尝试后再改动,加工而成。在上这节课时,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对于课文也能很快把握住大的结构层次,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时,对于“他们都是好朋友”
这一点学生在朗读时体会得还不够好。上完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要想让学生把课文读好,一定要在学生体会理解的基础上,不然学生的朗读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即使有些学生的语感很好,但也只是空洞的模仿某种语气而已。
在教学设计上,我也收获颇多。1、教学设计要多位学生考虑,不简单的提问,课堂的提问要让学生动动脑筋,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答案的。最好能设计让学生有讨论、争论的问题,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自己有所收获。2、课堂上多问“为什么”。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急着给与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要多去问问“你为什么这样说”、“你为什么这样想”等等,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不仅仅是停在课文表面的语言文字上,而是有自己深层次的思考。这样步步紧逼,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课文想要表达的意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要尊重学生的主体,顺应他们课堂上的需要,但也不能一味的只是顺应,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适时地点拨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点拨就好像是黑夜航行时的指路明灯,没有告诉学生该如何走,但却一直指引着学生网什么地方走,最终要到达这个目的地。
通过一次上校极教研课的机会,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