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我校语文组老师又齐聚一堂进行了校教研活动。在听了两位年轻老师的研究课后,大家展开了热烈而又诚挚的交流。语文教育作为我国的母语教育,一直备受重视。语文课堂作为母语教育的主阵地,也一直是每位语文老师永远的探索,永远的追求。
语文课应该姓“语”,就是要紧紧抓住语言文字不放松,就应该着眼于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语言世界,与此同时,构建和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崔峦老师曾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他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最近我在人教小语网上也看到“与崔峦老师牵手谈语文”,现摘录一些崔老师的话,与所有语文老师共享。崔老师谈到“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以三个为中心:教学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用一个字来说就是‘死’。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很大程度上就要是解决死的问题。一个就是课程内容要由死变活,就是由教一本教科书要变成教科书是基本的、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要开发和利用自然界社会中,特别是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再有一个由死变活就是语文教学的形式途径由单一走向多样,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改革以来,的确有的课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课堂上沉闷的空气被打破了,学生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但是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放得无度,活得有些乱。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一个方面老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心里很清楚我这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当然这些目标应该比较全面,能够体现三个维度,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在教学中怎么来实现预设的目标呢?首先还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实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合作学习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灵活地来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
评价一节课首先要看有没有明确的,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所谓明确就不是模糊的,所谓切合实际的就不是或高或低的,这个目标还应该体现我们课改的精神,是三维的。当然也是应该有所侧重的,其中核心的目标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学习的习惯。第二条要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是不是主动的、积极的、全员的、全程的投入到学习之中;第三,要看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成效,有多大的成效,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方法习惯逐渐生成的过程,或者说是建构的过程;第四点就是要看语文课是不是改变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孤立、凝固、封闭、僵化的局面。也就是说语文课要很自然的和现实生活和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联系起来。”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感谢六位年轻的语文老师,你们奉献了六节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感谢所有的语文老师,我们在思考中感悟,在研究中成长。最后衷心祝愿每位语文老师能“诗意地栖居”于神圣杏坛。
教务处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