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身定制的教育 阳光普照的课堂
- 发布时间:2006-04-05 10:35
-
作者:系统管理员
- 浏览量:979
-
当教育走入二十一世纪的生活世界,人们对教育的种种渴求也在发生着变化,那种五六十人济济一堂的大班教育,磨灭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变得“千人一面”,而“以分数论英雄”的重压,使许多孩子变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而不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辨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社会、教育者、家长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重视的程度,家长对子女享有优质教育的渴望,以及入学人数逐年减少的趋势,使人们开始对教育进行深切反思。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小班化教育”应运而生。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小班的老师可以更多地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要求,理解他们的行为,使得“人人接受有价值的教育,人人获得必需的教育,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先进的教育思想。作为一名参与小班化教育实验的教师,我由一个关注北京、上海等地的小班化实验的关注者、学习者、羡慕者,变成一个小班化教育的实施者,我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新型的教育的的确确是为每一个学生“度身定制”的教育,课堂已成为阳光普照的乐园。
一、掌声和微笑,为孩子撑起一片自信的天空
曾经有一首歌这样唱到:“掌声响起来,我……”。在我们小班的课堂上,用掌声表达自己的心声,为同学喝彩已成为一种不自觉的行为。“老师,李雪曼说得太精彩了,我们给她鼓鼓掌吧!”在王佳淼的提议下,回答问题的伙伴享受到一阵热烈的掌声,她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微笑,相信心里别提多美了。试想在这样的心情下,这样的氛围里,她的自信怎能不得到增强。
当今教育就是为了满足每个人一生发展的需求。人要有所发展,必须积极投入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小班由于人少,班级规模小,同学们之间的交往必然增多,每个同学都处于同样突出的地位,能享受到同学们的赞扬,而这在大班中往往是很难实现的。“在赞扬中学会自信”、“在赏识中学会行动”,小班的每一个学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这个目标迈进。
路华是一个文静的小姑娘,刚入学时,她不太爱说话,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他总是默默地看着,小组讨论时也默不作声。其实,有些知识性的东西她是会的,就是缺乏自信,因而不敢说,不愿说。下课时,我拉着她的手和她一起玩,一起做游戏,一起谈她感兴趣的话题,平时我还有意识地在同学们面前夸奖她:“路华是个挺棒的孩子,知道的可多了。”小组讨论时,我特意走到她所在的组参与讨论,微笑着告诉她:“你说得非常好,一会儿对大家说说。”渐渐地我发现,她的眼睛中开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嘴角时常露出些笑容。一学期以后,她变得爱说爱笑,自信心增强了,上课时也活跃起来。可见,教师的微笑真实一大法宝,发自内心的微笑能使我们更有亲和力、感染力,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拉近我们和学生间的距离。面带微笑的老师总是最受欢迎的,老师的微笑能把快乐传递给每一个孩子,从微笑中传递出来的鼓励和肯定会给每一个孩子带来自信和欣喜。
二、鼓励和信任,给稚嫩的幼苗带来无穷的力量。
我很同意这样的观点:一个好教师的学生,会有很好的成绩。但是最好教师的学生在每天的生活、学习中获益,因为他们已经发现精神的力量。如果我们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把目标定位于孩子的精神生活,鼓励他们、信任他们,让孩子们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收获精神,而不仅仅是收获成绩,我们会发现通往成功的教育还有更广阔的天地。
“老师,※#@……”我正在引导同学们看图,王元杰走过来和我说话。这个不久前刚从南方来的小男孩,实在是太有个性了。他的话我几乎听不懂,常常要和好几个孩子一起来翻译。这次又是说什么呢?又说了两遍,我才明白他是想讲图上的内容。“好吧,我们大家一起来讲”。“天上飞着5只鸟……”我一边引导着同学们一起说,一边趁机把他拉到我跟前教他普通话。“我们请王元杰再讲一遍好吗?”得到大家的允许,他开始说了,虽然有很多词语含混不清,但在我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图的讲解。“你真了不起!”随着老师的称赞和同学们的掌声,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加把劲儿,再努力,你的普通话一定能学好!”我鼓励着。
这个有方言的小男孩,入学时颇费了一番周折。他特别爱动,注意力也不集中。说话时他的手、脚、眼睛,甚至鼻子都随着不停地动。为了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她妈妈强烈要求让孩子进小班学习。经过慎重地研究,校领导觉得小班的教育优势更有利于孩子克服方言障碍和不良的习惯,使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于是刚才的一幕出现了。在我的感染下,全班同学并没有因他带有方言而对他另眼相看,常常会把一些练习的时间和机会让给他,他和整个集体融为一体。因此,他虽然和同学们交流有一些障碍,但他一直在努力地学着普通话。尽管说得不好,但他肯说敢说,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因此而失去信心,失去前进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对他来说是受益终身的。现在,这个曾经有过语言障碍的小男孩已经能用带有南方风味的普通话与大家交流了,爱动的缺点已消失地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在许多方面的名列前茅。
从这个孩子身上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鼓励和信任所带来的力量,他使稚嫩的幼苗抵抗了风雨的打击,禁受住来自生活的种种困难。“小班化教育”的优势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和学生交往的频率增加了,深度增强了,教师对同学的态度——平等、尊重、宽容,有效地影响了其他学生,使同学之间的宽容、忍让、分享的成分增加了许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小男孩的成功,不仅是他自己的成功,而且是全体同学的成功。
三、关注和理解,给无助的心灵带来欢乐。
理解孩子的感情就要理解他们每一个行为的始因。
我的班上有一位男孩,上课时经常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别人听讲他看书,别人讨论他做题。上课时他很少与人交流,而下课时又会很亲热地摸摸老师,或是凑到老师跟前说这道那。有时还到同学那凑热闹,往往引起别人的讨厌。在与他的家长交谈后,我了解到他在家里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太阳,受到家长的过分宠爱。他的父母虽然给了他许多的知识,但他却极其缺少与人相处的能力。他的一些惹人不快的举动都是出于无意和无知,而这些行动无疑使他在同学中越来越孤立,他自己也越来越孤僻、不开心。于是我们几位任课老师在分析后,决定帮他重新赢得同学们的喜爱。上课时我们多给他表现自己的机会,请他多回答问题,得知他识字多、英语比较好,就让他领着大家读课文、念英语。下课时,他的单纯和天真惹了什么麻烦,我们马上帮他分析。我们教他如何向同学道歉,教他如何与同学们一起玩。在老师的示范作用下,有的同学主动地接近他帮助他,和他交朋友。不久,这个充满着天真,但天真得与自己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孩子被全体同学接纳了,而他自己也逐渐养成了一些好的习惯。由这个孩子的变化可以看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被父母长辈宠爱着,是家里的小皇帝,到了学校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希望能享受到众星棒月的待遇。这在大班中基本是不可能的,而我们小班教师利用小班的优势,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诚恳而耐心地帮助他们,与他们交流,达到心与心的交汇。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加合理和有效。
四、岗位和责任,给弱小的脊梁带来挺拔。
小班的人数少,决定了小班在许多方面优于大班,在大班中,担任小组长、小干部的只能是少数,虽然老师也愿意让小干部轮流制实行起来,但实际的效果往往是容易引起班级纪律涣散,教师工作的被动,而这种愿望,在小班中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实行。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但对担任小组长的职务非常渴望,于是我们采取了小组长轮换制,4~5人为一小组,每人每周轮流当一次组长,孩子们在责任中得到了锻炼,在自豪中提升了素质。其它的小岗位,也轮流上岗。班里有个与众不同的小姑娘,说她胆小吧?她放学不用家长接常常自己回家,说她胆大吧,上课时总也看不见她主动发言;她有时很热情,常常把自己的小画片之类地东西送给别人,有时又很小气,常常因为同学之间一两句话闹不愉快。在和她的母亲一席长谈后我了解到形成她这种性格的根源,竭力寻找转化这个敏感而略带自卑的小姑娘的良药。终于我发现她非常想在班里承担一定的责任,于是便把班里的门钥匙郑重地交给了她。果然不负我的重托,她对此十分用心,同时在学习、纪律、口头表达等各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这个小姑娘的例子再次证明了小班教育“度身定制”的优势。虽然同样采取的是班级授课的形式,而这种小型集体教育与大班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每个孩子所享受到的扩大的空间和时间使教师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恰当地选择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为每个孩子量体裁衣,体现了教育“因人施教,以人为本”的先进思想。解决了在旧有的班级授课制的现实中许多悬而未解的困惑。
对“小班化教育”的一些思考:
一学期的实验过去了,作为小班教师的我感到自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行为的监督者,转化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和孩子们一起活动,一起游戏的过程中,我的教育教学思想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我感到“小班化教育”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为精致的教育,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摇篮。我常常思索一些问题:小班的班级管理应该有什么特点?小班的教学模式应该有什么特色?课堂教学秩序与学生强烈的参与愿望之间的矛盾应如何解决?如何建立多元化的“小班化教育”评价机制等等,我认为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小班化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虽然有些问题暂时还得不到圆满地解决,但我相信,在所有关心“小班化教育”,并愿意为此而付出心血的人们的努力下,这些会迎刃而解。我衷心地希望,这种为学生“度身定制”的教育能给更多的孩子带来良好的发展,我衷心地希望“小班化教育”结出更多的累累硕果。愿我们的“小班化教育”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