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育不仅是教育组织形式的变化实验,更是教育思想的实验;不仅是班级规模的改变,更是教育价值取向的改变;不仅是生源减少的客观存在,更是提升教育质量的主动选择。
不久前,在北京市宣武区、崇文区、海淀区相继召开的教育大会上,各区不约而同地确立了“让所有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目标。这一目标促使大家去思考与求索:如何创造优质教育?结果,大家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小班化教育”作为一条重要途径。
小班化教育,这种建立在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要求的质量观和现代办学效益观基础上的新型教育形态,因为与新课程理念的“对接”紧密,而在各区被广泛研究和实践。据了解,在宣武区、朝阳区,实行小班化教育的小学已占到全区小学总数的一半以上;在海淀区,进行这一实验的学校从去年的27所,上升到今年的41所。
问题不在于小班的形式和数量,而在于小班有没有行“小班”之实。如果如今只停留在“小班形式”的教学层面上,小班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了。因此,关于小班的研究在不断深入。
班级人数减少,时空重新组合,使学生个性差异发展有了更有利的条件
“因材施教”是一个如今在教育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也是“小班”的精髓之一。而如何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是个难题、课题了。
北京市北海中学曾做过一段这样的实验:把两个班的学生根据外语、数学成绩分成A、B两个班上课。这种方法别人尝试过,从理论上看应该行得通,但实验效果在这里很不理想——B班因为缺乏尖子带头,缺乏必要的学习气氛;因为“差生”相对集中,课堂纪律没有必要的保障;因为厌学的男生女生凑在一起,无聊之中遇到了知音,“早恋”问题爆发的面积比较大;家长的不满情绪激增,埋怨学校对B班控制不利或科任教师能力不够。每个月在对A、B班进行调整时,由A班降入B班的学生,其家长怨言很多,给学校工作带来一定的被动。这种分层教学不仅没有达到使层次相同的学生整体前进的目的,反而使相当一批学生学业一无所成,过早被淘汰成为牺牲品。实验证明这种“因材施教”不成功。
今年7月,包括北海中学在内的北京市西城区的9所中学的近40个教学班,在初一年级以课题方式进行了“小班化教育”的实验。“分层激励机制”在这所学校进行了5年实验并取得实效后,又被实验老师重复。在30人小班的条件下,老师把学生按成绩分成三个大组,不同层次的同学选定水平相当的竞争对手,教师分层指导。由于努力的目标明确,人人不敢懈怠,形成了大家都前进的局面。结果,实验班6次区统考的总平均分平均高出对照班的平均值5.30分;实验班中考成绩总分平均分超出对照班的平均值20.58个百分点。小班化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竞争出了状态。班主任可以腾出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其他工作中,而不用再伤脑筋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了。
《小班化教学促进学生差异发展》就是西城区的研究课题。在近日该区举办的“教育科研周”上,不少学校做了研究的展示。从中看到,在小班化教学空间得到相对拓展的条件下,教师们带着课题工作,探索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生动性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养成。
小班化教育挑战教师综合素质
有专家在观摩海淀区的小班教学后评论说,小班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六多”现象:学生发言的人数多,实践的时间多,合作的机会多,接受的个别辅导多,获取的反馈信息多,得到的认可和欣赏多;而在教师,也有几“多”:对学生进行作业面批的机会增多,与学生的互动行为增多,对学生个别辅导的时间增多,与家长的联系与交流增多。
人少了,时间充裕了,表面上看宽松了。但实际上,“小班化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这一点,参与小班实验的老师们都深有体会。在西城区奋斗小学的小班,教师们首先转变教育观念,“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在作业本上留下温馨的印记”,同时还研究教学方法的创新:自然老师用精练的语言讲解知识和学习要求,把36分钟的宝贵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究;数学课上,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刚学会的新知识自制画圆的工具,把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制作成精美的课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语文和英语课上,教师指导学生编演小型课本剧,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社会课上,教师指导学生当“小老师”,感受从“听众”变“讲师”的快乐……这些设计、指导中,包含了多少教师们学习、研究、思考的结晶!育民小学的教师尝试给学生布置开放性、个性化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在作业过程中都能创造,都能得到最优发展;百万庄小学的裴菊老师设计了一种“帮助袋”,给课堂里的掉队者提供“贴身服务”……
小班化教育是师生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需要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较高的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差异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小班化向教师们发出了“高难度”的挑战“信号”,当然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研究的灵感、施展的空间。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初见成效
小班化教学,提高了学生对时间、空间、教学设施、人力等教育资源的充分占有。由此带来的不仅仅是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的成功,更重要的是自信心的建立、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和责任感的增强,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宣武区教委小学教研室曾于2002年组织过一次数学教学质量抽测。在抽测的8所学校中,两所小班化教学实验学校学生的成绩优秀率排在前两位;而且学生成绩的差异系数最低。由此证明了在低中年级,小班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另一项对小班化教学实验学生的调查中,有62.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力较强;79.4%的学生认为在遇到困难时能够自己解决;有89.9%的学生表示自己愿意参加集体的活动;有97.2%的学生表示自己愿意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从中可以看出小班化教学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塑造所发挥的优势。
在宣武区,香厂路小学等“小班”实验学校主要开展了两项研究,其一是“上学不背大书包”、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即低年级实验班学生每日作业在学校完成,回家只带铅笔盒与课外读物;其二是“分数也可以不告诉别人”、保护学生自信心的研究,即教师将批阅后的试卷投入教室内学生带锁的个人小信箱,教师不当众公布学生的分数,更不按分数高低给学生排名次,学生根据对分数的满意程度自己决定是否告诉别人。经过时间的验证,这两个在小班实施的举措,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宣武区教委小学教育科耿科长告诉记者,进入新课改实验后,不少小班化教学的实验学校敏感地意识到,小班化教学由于学生人数少、活动空间大、活动方式多样,在实践考试与评价新形式方面独具优势,于是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有关小班的说法
关于小班化的实质:小班化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提高学生个体对教育资源的占有率,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资源生均占有率关系到学生个性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的进步程度。
学生对教育资源的占有包括五个方面:教师、教学活动、时间、空间、教育设施;对教师的占有有包括教师的关注度、教师的情感和与教师的交流等。
如果班额缩小了,但教育思想、教学方式不改变,学生也不能从班额变化中真正受益。
关于班额:小班人数并不是越少越好。如果学生交流的充分度提高了,交流的广泛性、丰富性就会降低。人数多少与不同的教学活动有关系。有的实验学校就把体育课变成大班,有的非实验学校把英语课变成了小班。
关于教师培养:小班化教育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师资培训机构应加强对小班化教学的教师进行素质结构、专业要求的研究,以此促进教师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同时,应该把“小班化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之中,开展专题性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