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小学“小班化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1、我们即将到来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将是一个极富挑战性而又充满机遇的时代,这们这一个时代的灵魂在于创新。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近几年来,教育正不断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的一项根本措施,是教育对知识经济时代作出挑战的有力应答。但是,素质教育在具体实践中还不尽人意,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或多或少地影响支配着现实的教育。教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当作是自己的"徒弟"。重智轻能,重灌输轻引导,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观念、行为的落后,再加上传统教学班规模偏大,因此,只有一部分学生能与教师开展问答式的课堂直线交往活动,大部分学生只是"陪客"而被冷落,有的学生上课一天都没得到过教师的关注,甚至连看也没看一眼。学生的课堂行为和表现受到极大限制和压抑。这种状况与我们时代和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
    2、但随着人口出生率的继续降低,校舍、装备,以及教师,将有较多的充裕。如何充分利用、优化配置这些教育资源,势必调整班级规模,改善教育环境,实施小班化教育,这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个良策,也是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良机,从而使农村的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轨。
    3、"小班化教育",美国、日本、英国等十多个经济发达国家都已广泛实施,关于小班的班级学额,美国小学已降至25-30人,英国小学也为30人,德国、法国小学为23人瑞士小学为19人。关于小班的教育效果,据美国学者对过去50年间发表的论述学生成绩与班级规模关系的近300篇论文表明:班级规模下降至30名以下,学业成绩普遍上升,学生能力普遍增强,国内上海市于97年开始进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可行性研究,取得较好成果,并于98年开始,在全市分步推广实施小班化教育,实践表明:采取小班教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作出相应的变化,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大大改善课堂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观国内外"小班化教育",其优势初露端倪。
    4、小班教育相对于传统的大班教育来讲,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区别,它保留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仍以班级作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同时又打破传统的编班和教学活动方式,使小班教育能更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小班教育追求的是小班教学方式的灵活性,追求的是共性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统一,追求的是人的发展并以能力的发展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追求的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和个性的独特发展两者的辩证统一,小班教育体现了当代教育的理念。
    基于以上认识、考虑,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拟定进行"小班化教育"课题研究,探索一条适合我校特点的小班化教育之路。
    二、课题界定:
    小班: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量。班额学生数量,是一个动态变量,我们学校界定为25-28名。
    小班教育: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班额减少后,教育活动即会发生变化。⑴教育活动及组织形式在时间与空间上会得到重组。⑵教育活动中的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密度和效度以及师生交往关系会得到增加或增强。⑶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技术、评价会发生全新的变化,并会促进和带动教育理念的更新,小班教育是压缩班额后与之变化相适应的教育活动方式。
    小班化教育:在小班配置的条件下,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以人的发展为本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支配下的教育活动体系,形成以师生发生多向、充分的课堂交往教学为特征的教育过程,体现出合作与交往、强调个性化学习的小班教学特征。
    三、研究目标:
    1、构建小班化教学有效的教学活动方式。
    2、探索小班教育资源、环境配置,使之更具育人功能。
    3、构建小班化教学评价系统。
    4、在提高小班学生认知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谐发展和个性独特发展。
    四、研究假说: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小班化教育的环境设置和资源重组、小班教学活动方式的选择、小班化教学评价的新路子以及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学生,假如研究成功,那么学校将建立起符合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能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学校的教育教学机制,有利于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未来人。
    五、研究依据:
    1、杜尔克海姆首创的心理内化论。它的涵义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即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客体的因素转化为主体的因素,实际操作转化为智力操作,都叫做心理内化。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内化,才能使外部的种种条件、因素和要求等转化为学生的主体素质。无论是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还是社会素质,几乎都是由外部的客体的因素转化而来,只是其程度不同而异。
    2、毛泽东的科学辩证论。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著名观点,它最终解决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问题,解决了人的发展的原因与机制问题。
    六、研究内容:
    A.小班教育资源的配置
    小班教师的配置:每班配2.5名,实行包班教学制,一名教师兼任几门课。教师选配具有5年以上大专学历的青年教师担任,实现素质化和年轻化。
    小班教室:每班配1.5个教室,课用教室1个,两个小班共用活动教室1个,教室辟有图书角、科技角、生活角、玩具角、展示角等。座位排列从多样化、随机化原则出发,可变为马蹄型、茶馆型、口字型。
    小班装备:每班配有录音机、电视机、录放像机、投影仪等电化设施,并利用学校闭路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学,发挥省电化教育实验学校的优势,实施高标准的电教。
    课程设置:除按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课程计划开设外,不增加周课时总量,调整地方课程,每周开设一节计算机游戏课、一节英语口语课,从小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英语的兴趣,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调整活动课程,每周开设一节"伙伴交往"活动课。通过教育资源、环境、课程的配置,为学生提供优良的人文教育环境与个性化学习环境
    B.构建有效的小班课堂教学活动方式
    传统的大班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成份比较多,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较少,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暴露了许多教与学的弊端,而小班化教育的出现,是解决传统的大班教学弊端的一条良好途径。小班教学因班额的减少,座位编排的改变,增加了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密度,更能关注每个学生,更能关注学生的个别情况,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交往学习和个性化学生,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小班教学为小班生动活泼、主动积极、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方式创造了条件。
    C.构建小班教学的评价体系
    小班教学的评价侧重于教师教的评价和学生学的评价这两个方面。对教师教的评价改变原来的期末、年终考核的做法,注重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考虑到小班教学的特点,我们设计了《教师设计交往合作行为评估表》《教师个性化教学设计评估表》,通过这两份评价表,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方法,以此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更新。对学生的 学的 评价,改变原来只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评价较少的做法,缺乏全面正确的、客观的评价体系。结合小班教学课堂行为的特点,对学生的评价设计了《学生交往行为观察量表》《课堂合作氛围评价量表》《学生课堂交往基本技能评估量表》《学生学业成绩比较》等评价量表,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发展的情况。通过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激励教师与学生,来调节本方案的研究的进程,促使本方案向我们预期的目标迈进。
    七、研究原则:
    1、教育均等性原则:对每一个学生实行等距离教育,即教师对各类学生的关怀,教育必须平等,特别要关注问题儿童,让每个学生都"阳光普照"。
    2、教育充分性原则:提高活动的频率,增加师生、学生间的交往的空间密度和时间宽度,使每个学生均衡地、充分得到教师的关怀辅导,使每个学生有更多我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发挥潜能。
    3、教育综合性原则:综合教育内容,加强各科的渗透关系,综合教育进程,达到合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统一,情意系统和认知系统的统一。综合认识活动达到知识、能力、智能的整体优化。
    八、研究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调查观察法等。
    九、研究组织管理:
    1.成立"小班化教育"的课题组,组长由校长担任,成员由教科室、教导处、实验年级组长、实验班教师组成。
    2.课题组建立例会制度,每月举行一次会议,学习最 新教育动态,交流研究进展情况,布置阶段性工作,进行研究的理论指导、实践指导。
    3.为加强"小班化教育"的教学管理,校长室、教科室、教导处经常深入第一线随堂听课,参与评课,并定期向全校教师推出小班化教育交往教学研究课,推动全校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