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母校已有70个年头,往事依稀,执笔忆往,难以成篇,聊记几则琐事,供研究校史者参考。
20世纪30年代时,逸仙桥小学在南京市是个蛮有名气的学校(当时没有“重点”之称),许多家长都争着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这个学校。因之,有一些同学的家长都是当时中央政府的高官,我们班就有6、7位。
抗日抗争之前的校歌歌词是这样的:中山路,逸仙桥,平坦坦的大道。朋友多,先生好,闹哄哄的学校。远望山林叠叠高,想起总理遗教。近听飞机轰隆降的叫,感到国防重要。快快努力研究探讨,来把自身建造,预备做革命的战士,将国家永保。(注:当时明故宫以东地旷人稀,有一个民用小飞机场。总理,指孙中山先生)。
当时的教师阵容很强,中、高年级的老师都是师范或大学毕业的,师德高尚。
有一些老师在抗日战争时期已是名校的高中老师。如后来与我重逢的陆崇祺,张遐年二位先生就是我在读的国立二中(教育部办的)高中老师。张老师在解放后已是教授级高工。素质差的也有。
当时大部分是男老师,任高、中级的课。低年级则基本是女老师。
在抗日战争之前,学校占地范围比现在大得多,(附图)。在东边走廊外边还有一大片地方,是中级班和低级班的范围,还有两个小操场。
1、2年级的教室是一大排红瓦,灰砖洋房,很漂亮。3、4年级的教室各为一排平房。还有一个幼儿园,是一个独立的漂亮房子,房外还有一个游乐园,周围用竹篱与外界隔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我回学校看过,那时候学校范围如前,但解放以后的1958年我再去时,走廊东边那一大片已被一个派出所占去了。当时我把这些情况向校长介绍过,她们说:“时间太长了,恐怕要不回来了。
我们在校时,教职员办公室(进大门中央的一座平房)背后那个大厅是大礼堂,东面有一个大操场,长、宽各有50米左右。操场北面围墙外是国府路(今名长江路)钟岚里。两边走廊外有一幢两层的灰砖房,是高年级教室。听说,现在这幢房已没有了,那是1935年盖的。
当年的课外活动搞得很活跃,经常举办各种比赛,如作文比赛、算术比赛、唱歌比赛、演讲比赛;体育方面除每年开一次运动会以外,每学期还有小足球比赛,乒乓球比赛,冬季还有踢毽比赛。此外,每年春秋各班都组织一次远足(即旅游)。中、低年级在市内游,高年级有时去外地,我们班去过镇江、无锡、马鞍山市的采石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