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然而,大门前执勤的卫兵,见来人衣着简单,便拦住他,并厉声叫道:“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你这个大胆的人要进去干什么?快走!快走!否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一定会惩罚你的!”孙中山听罢,不禁笑了,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大总统会生气的?”一边说着,一边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普通着装的人竟是大总统。惊恐之下,卫兵扑倒在地,连连请罪。孙中山急忙扶卫兵起身,并幽默地说:“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
1、贫苦人家的新生儿
120多年前,即19世纪的60年代中期,中华民族在封建统治者的黑暗统治下,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清王朝的抬枪刀矛和帝国主义列强的洋枪大炮,联合残杀着我国同胞。一场轰轰烈烈,坚持了10余年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被绞杀了。
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美丽贫困的翠亨村里,全村70多户人家,绝大多数都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穷苦生活。
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的子夜,绵延不断、终年葱绿的五桂山还未苏醒,和天一色的大海还在沉睡,而翠亨村村头已出现了一个光点。这个光点越晃越亮,原来是53岁的农民孙达成在村头巡更。孙达成手提一盏旧灯笼、敲着竹梆,行走在初冬的寒风之中。
“哇哇哇……”透出灯光的小茅屋内传出了婴儿降世的啼哭。新生命的声音划破了漆黑的星空,又传到了巡更人的耳中。孙达成惊喜地忘了敲梆,急急匆匆地跑向茅屋。
这位刚诞生的婴儿,就是40年后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几千年封建专制,倾覆清王朝统治,在东方古国建立起第一个共和国的大总统孙中山。
清晨的薄雾刚刚消失,温和的阳光射进了茅屋。坐在床沿的孙达成长叹一声:“天啊!我孙达成已穷得叮当响了,又添一张嘴,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确实,孙达成一家是够苦的了。他上有80的老母;中有缠着小脚,不能下地劳动的妻子和两位孤寡的弟媳;下有几个未成年的儿女,最大的儿子阿眉也才12岁。全家仅靠他佃耕村边的几亩地,另兼做鞋匠和更夫挣钱度日。终日辛勤劳动,但是所得甚少,一家人的生活还是十分贫苦。
忠厚慈祥的妻子杨氏,面对忧虑的丈夫,怀抱着婴儿笑着说:“你看这娃生得一副福相,就象他出世前我梦到的北帝菩萨一样。这娃日后会有出息的。你快给他起个名字吧。”
孙达成看看刚临世的小儿子答道:“我苦得不识字,又能起个什么好名字呢!”
杨氏很有主见地说:“托北帝菩萨的福,就叫“帝象”,好吗?”
孙达成迟疑了一下,点了点头说:“也好!”
三岁的女儿妙茜,从妈妈脚下爬坐起来,揉着睡眼叫道:“饿……,我要吃白薯!”但一看见妈妈怀里抱着的小弟弟,却又一声不响的微笑起来。
“阿茜”,杨氏喊道,“快来看看阿弟,他叫帝象。”
妙茜欣奇地望着小阿弟自语道:“阿弟,帝象!”
2、我要一双鞋
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是个全村出名的忠厚老实人。他16岁时被迫离乡背井,在澳门当鞋匠,直到32岁才因恋乡回到翠亨村,和邻村一位姓杨的姑娘结了婚。成家20多年,主要靠他佃耕几亩地,养家活口。全家终年是过着缺穿少吃的艰难生活。
帝象五岁那年,在外当长工的阿眉因受不了财主的欺压,跑回家来。阿妈看到已离家两年的儿子归来,心痛极了。她含着眼泪,抱住阿眉说:“看你瘦成这个样子,不要再去了,就在家里帮你阿爸种地吧!”
阿眉虽在家里劳动,心里却盘算着要到檀香山当华工去,他想到外国去闯一闯。
帝象白天赤着脚,跟着阿哥到地里学种田,晚上缠着阿哥讲故事。兄弟俩相处得亲亲密密。
一天,孙眉把自己要漂洋过海的打算对阿爸和阿妈讲了。这可难坏了一家人。全家人都不让阿眉走,但谁也说服不了他。结果婶婶程氏只好把四亩地卖了,给阿眉做川资。
在阿眉离家的那天,孙达成终于把闷在心里的话对阿眉说了。他要阿眉在檀香山挣到钱后,先买几张纸铂,遥祭在海外劳累而死的两位叔叔。
望着即将远离自己的儿子,杨氏忍不住一把拉住他,哭着说:“阿眉,我不让你去,再穷我们一家人也要在一起……”
阿眉是个热血青年,为了找出路,他已下定了出国的决心。为了不使阿妈心疼,他耐着性子温和地说:“阿妈,我已17岁了,是个大人了,又做过两年长工,我懂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在国外,如果不好干,我会早早回来的。”
帝象似乎也懂得阿哥出洋会有什么危险,忙扑向孙眉,抱住阿哥的双腿叫道:“不,阿哥你不要去!”
孙眉乘势抱起了帝象,擦去帝象的泪痕,吻了吻他的小脸蛋说“阿弟乖,在家听阿爸阿妈的话。等阿哥在外国挣到钱,就给你买好吃的东西捎回来。”
帝象的话,好似一头小牛,撞痛了孙达成的心。他深沉地叹道:“嗨,我从澳门到家乡,做了几十年鞋匠,自己的娃仔几年都穿不上一双鞋啊!”说着把帝象抱过来,十分自愧地用衣襟擦拭着帝象的双脚。
3、孩子应该有饭吃
帝象自小勤劳,五岁就参加了劳动。他每天早上带上几个白薯,跟着姐姐妙茜到田间种地,或到金槟榔山上打柴割草。
一天下午,帝象和九岁的妙茜到山上打柴。这五桂山上草木丛生,野花放香,活跃的山雀不停地叽叽喳喳,逗引着爱捉小鸟的帝象。
帝象打了几捆柴,已到下午,肚子早饿得咕咕叫了。
阿姐走近帝象放下草捆说:“阿弟,看你累得满身大汗,快歇息吧!”忙用衣襟给他擦汗。
“我不累,”帝象笑着说,“今天打了这么多柴,阿妈看到一定很高兴。”
阿姐笑着把帝象拖到山石上坐下,从围兜里掏出一只白薯,送到帝象手里说:“你肚子早饿了,拿着吃吧!”
“阿姐,你常饿着肚子,把白薯省给我吃,我不饿,还是你自己吃吧!”帝象坚决地推回白薯。
阿姐看着懂事的阿弟,心疼地说道:“男仔用力多。你打了这么多柴,肚子早空的咕咕叫了,快拿去吃吧!”
小帝象知道阿姐一片诚心,如果不吃,她又要象以前那样,会急得哭起来。于是,帝象接过白薯,把它一掰两半,自己留下小的,把大的一半递给阿姐说:“我们都吃。”
“我不要,我真的不饿。”
帝象一听,忙转身从阿姐手中夺过小的一半白薯,咬了一口,却停着发愣了。
“阿弟,你在想什么?”阿姐见帝象发愣,奇怪地问道。
帝象说:“村外的地里,种的都是稻谷,村上人却吃不上米饭,只能天天吃白薯。而东家不种田,为什么天天都能吃米饭?”
阿姐不假思索地回道:“人家说东家命好,有福气咯。”
“不对!”帝象打断阿姐的话,“不是穷人命不好。村上的人不应该这样下去,而是应该有米饭吃,有鞋子穿!”
阿姐看着帝象摆出一副像大人说话的神气,忍不住“噗”地笑了起来。问道:“你怎么会想得这么多呢?”
“是吆。”帝象坚定地说,“中国的老百姓不应该这么困苦下去,孩子们应该有米饭吃!”
“哪有那么多米饭?你还是快把白薯吃了吧!”
帝象吃了一口白薯,又自言自语道:“冯阿公讲得对,应该想,会有那么一天,穷苦人能有米饭吃的。”
4、念死书没有用
帝象的阿哥孙眉,到檀香山辛勤创业,在茂宜岛上办起了农牧场,开了一个杂货铺,所以这几年不断寄钱回来。孙达成家的日子渐渐好过起来,手头也宽裕多了。于是,阿爸决定送帝象进私塾读书。
塾馆设在村庙里,不大的庙殿内摆了十几张大小不一的桌凳,坐着十几个年龄不等的学童。
那位架着老花眼镜的黄塾师,已年过花甲,是个爱抽鸦片烟的老烟鬼。由于他满口牙齿掉光,说起话来含糊不清,象蛤蟆叫一样,村里就有人叫他“黄蟾蜍”。
孙达成带着帝象来到塾馆,黄塾师看看帝象说:“这仔早就该上学念书啦!”
阿爸自疚地答道:“前几年我手头太紧,把这娃仔耽搁了!”
黄塾师摸摸自己的山羊胡子问帝象:“你叫啥学名啊!”
“阿仔还没有起大名。”孙达成忙答道。“就请黄先生起个学名吧!”
黄塾师见帝象长得十分文雅,想了想说:“就叫孙文吧!”他接着逢迎道,“你家的日子一天天地好咯,孙文的号就叫日新怎样?”(孙文20岁后把号改为逸仙。)
“好好好!”孙达成忙拉过帝象说,“孙文,快给孔圣人和黄老先生行大礼,磕头!”
转眼,孙文入塾馆读书半年了,他成为黄老先生最喜欢的一个学生。他的书背诵得最熟,字也写得最好,同学们都很尊重他。
一天,天气闷热,黄塾师心情不好,他打着扇子,闭着眼在听一个学生咿咿呀呀地背书。这个学生结结巴巴地背不下去,结果被罚跪在孔圣人像前。又一个贪玩的学生也背不好书,被黄先生用戒尺打肿了手心。
黄塾师歇了片刻,呷了口凉茶,想叫孙文背书来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孙文,你来背。”孙文站了起来,却是闭口不语。
黄塾师看着孙文,不解地问:“你每次背诵课文都是最好的,今天怎么一句也背不出咯?”
孙文恭敬地回问:请问先生,我们整天唱这些书,一点也不懂书里讲的是什么道理,背它又有什么意思呢?
孙文对这种旧教学方法的诘问,一下触动了黄塾师的灵魂。“什么?”他拍案而起,叫道,“念孔孟圣贤之书,你竟敢说没有意思,这还了得!”
“读死书是没有意思的嘛。”孙文坚持着。
黄塾师吼道:“你好大胆,敢不尊重圣贤,不守学规!”随即把戒尺举起大吼道:“快把手伸出来,让我好好教训你!”
孙文没有被吓住。他理直气壮地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我都能熟背,就是不懂是什么意思。不懂的东西又为什么不能问呢?”
黄塾师一听,知道无法再压服孙文了,便放下戒尺说:“孙文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十年寒窗苦,才能腹藏五车书哇!等你书念多了,日后自然就会懂得书中的意思了。”
孙文不服气地争辩道:“我请先生讲书,就是向先生求教书中的道理,让我们多学一点道理有什么不好呢?唱诵死书真没有意思,应该讲书里的道理才对。”
黄塾师理缺词穷,又无法答复孙文的要求,只有苦着脸说:“我只管教你们识字,不管讲书。”他看日已西沉,想结束这场意料不到的论战,伸了伸懒腰叫道:“散学!散学!”
几个学生朝孔圣人和黄塾师作揖行礼陆续离去。黄塾师最后离开学馆,但他急忙向村中的大烟馆跑去了。
陆皓东,杨帝贺几个小同学围住了孙文。他们向孙文祝贺,祝贺他向塾师,不,是向旧的教学制度挑战取得了第一次胜利。
5、我是洪秀全第二
翠亨村里住着一位受人尊敬的老人,名叫冯爽观。孙文他们称他为冯阿公。冯阿公是当年太平军的老战士,参加过金田起义,在太平军中服务过十多年,直到天京(南京)陷落时才从清兵的屠刀下逃回家乡。十多年来,他在翠亨村辛勤劳动,为人正直,深受村民的尊敬。
冯阿公经常和村童们在一起,并生动地讲述太平天国的故事,是孙文开始认识封建王朝统治的腐败,萌发反封建思想的启蒙人。
一天下午,村头榕树下一群少年正围着冯阿公,听他讲述太平天国的故事。
冯阿公绘声绘色地讲起了二十多年前,他在金田参加起义,亲眼看到天王洪秀全头扎红巾,身着黄袍,挺胸昂首,站在高坡上发布命令,起义军兴奋得振臂欢呼的情形。
孙文和小朋友们高兴得眉飞色舞。
阿公讲到太平军攻武昌,打九江,特别是在湖口战役中,打得湘军妖头曾国藩投河自杀时,孩子们激动得叫道:“打得好!”“真够劲!”
阿公兴奋地接着说:“太平军只两年时间就从广西打到了南京,改金陵为天京,办起了天朝的大事,攻破了清朝的江南大营……”
孙文激动地插嘴说:“要打到北燕去,把皇帝拉下来!”
阿公不胜惋惜地接着说:“可是,就在胜利的时候,发生了天京事变。诸王互相残杀,翼王石达开分兵出走,天朝眼看难以支撑。”
“阿公,后来怎样?”孙文紧张地急问道。
阿公说:“天王起用了年轻的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英雄,才使天国又振兴了几年。”
孙文自语道:“洪天王灭了清朝就好了。”
“帝象啊,”冯阿公摸了摸孙文的头说:“可就在你出世的前两年,清妖头勾结洋夷攻入天京。天国的志士们拼死抵抗,但寡不敌众,终于死的死、亡的亡……”冯阿公痛心疾首,老泪纵横,再也讲不下去了。
孩子们沉默了。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孩子渐渐离去,而孙文却瞪着乌亮的双眼,站立不动。
陆皓东用胳膊碰碰孙文说:“帝象,天已晚了,快回家吧!”
孙文还是站在那里。阿公奇怪地问道:“孙文,你在想什么?”
孙文不解地向阿公提问:“阿公,难道洪天王死后,就没有人再起来反抗清朝了吗?”
阿公感叹地说:“这就看今后谁来做洪秀全第二了。”
“我做洪秀全第二!”孙文脱口说出了发自内心的话。
“噢,噢,孙文要做皇帝了,想当天王啦!”大秀搞不清什么是皇帝,什么是天王,只是高兴地叫着。
“我不做皇帝,我要打倒皇帝;我不当天王,只当洪秀全第二!”孙文争辩着。
“阿文有志气,只要好好读书,将来一定能干一番大事,会有出息咯。”冯阿公眯着笑眼接着说,“这些话到外面可不能讲,讲了要杀头的。”
6、真像石达开
孙文自小性格刚强,爱打抱不平。有时他自己虽然吃亏,但在强者面前也决不退缩。就是受到阿妈的严责,还是不肯让步。
孙文自从入学后,在外面打闹和游戏的时间就少了,因为塾馆没有星期天,也没有寒暑假,只有过年、过节才能休息。
有一年,中秋节到了,这是孙文和同学们早就盼望的日子。早饭过后,他就和陆皓东、杨帝贺、大秀几个小同学在北帝庙前做起了“砍大青”的游戏。这个游戏是把一根甘蔗竖在地上,每个人拿刀从甘蔗的顶端砍下来,谁砍的甘蔗皮长,谁就是胜者,谁就多吃甘蔗。
孙文和过去一样,砍得最好最多,得到的甘蔗也最多。
同学们玩“砍大青”正在高兴的时候,一个比孙文长3岁,高半头,名叫方大头的男孩带两个伙伴跑来了。方大头依仗他是财主方继清的儿子,在村里经常欺负比他小的村童,又常和几个不学好的孩子赌牌九,抢别人的东西等,曾受过孙文的指责。
方大头见孙文他们啃甘蔗做游戏,就跑过来抢大家的甘蔗。孙文见方大头无理,就拉住方大头的辫子,劝他放下甘蔗。方大头大叫说,拉他辫子会使他走坏运,便恶狠狠地举拳朝孙文打去。还嚷着:“好大胆的小憨坯,不给你点苦头吃吃,你认不得我方老爷。”
孙文让过方大头的拳头,愤怒地指责道:“你这个赌鬼,经常以大欺小,抢夺别人的东西,还要打人、骂人!”
“哈哈哈,骂你这小憨坯又怎么样。你阿爸是有名的老憨坯,你是个货真价实的小憨坯,小憨坯!”方大头两手叉腰,得意地攻击着。
孙文听方大头骂了阿爸,就象一头激怒了的狮子,吼道:“不许你骂我阿爸!”一头向方大头冲去。方大头未料到这一着,被孙文顶翻在地。
方大头从地上爬起来,一把揪住孙文,俩人便互不相让地扭打起来。
方大头依仗自己人高力大,揪住孙文的发辫不放,还蛮横地嚷道:“叫我一声方老爷,方大人,我就放了你。”
孙文并不求饶,还是尽力对抗。方大头拽住孙文的辫子,猛力往墙上撞个不停。孙文的头被撞破了,血顺着耳根流下,但就是不哭一声,直到无力反抗昏倒在地。
方大头见势不妙,放下孙文,打了个口哨,领着两个伙伴,一溜烟地跑了。
陆皓东、杨帝贺、大秀吓慌了,忙抱住孙文哭了起来。
孙文苏醒过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冯阿公正给自
的伤处上着草药。包好伤口,阿公心疼地问:“疼吗?”
孙文摇了摇头,又摸了摸自己松散的辫子说:“没有这讨厌的辫子就好了!”
阿妈知道孙文这次又是因打抱不平而被打的。但她没有责怪儿子,只是痛心地说:“东家的仔欺人,你被他打死了也没有地方评理呀!今后可要让开那野仔咯,免得再吃苦头。”
“不,我不怕!”孙文不服这口气。
阿妈对冯阿公求道:“你帮我教训教训这娃仔。他打不怕,村里的仔都叫他石头仔。”
冯阿公感叹地说:“阿文性格刚强,真像当年的翼王石达开啊!”
7、我们是来学武的
孙文和村上的小朋友经常吃方大头的苦头,他非常希望自己能早日长大,不受别人欺负。一天,孙文听说不远的石门坑有人办武馆,常有拳师教武,就和陆皓东、大秀等人商量,决定到石门坑去学武。
一天散学以后,孙文和陆皓东等翻过一座小山来到了石门坑。他们从树丛中看到山坳里有一伙人在活动,原来是冯阿公和一些怀念太平天国、痛恨清王朝统治的兄弟们在集会。
精神饱满、神态严肃的冯阿公,还像20多年前他参加拜上帝会活动时那样,手端水碗向众兄弟头上洒水洗礼。洗礼完毕后,群情激愤地把绣着“清”字的龙旗投入篝火中焚烧,又面对树上悬挂的“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的布旗高呼:“齐心协力灭清妖……”
孙文被这场面激动了,情不自禁地想跑进山坳,不觉蹬滑了一块山石,山石骨碌碌地滚下山去。冯阿公和他的兄弟们被响声惊动了。他们发现山上有人,忙喝道:“谁?”
孙文听出是冯阿公的声音,忙回道:“阿公,是我们啊。”孙文领着小朋友向冯阿公他们跑了过去。
阿公摸着孙文的肩头问道:“天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回家?”
孙文急切地说:“阿公,我们是来学武的。”
阿公问:“练武之事不是游戏,你们能有耐性,能吃得辛苦吗?”
孙文等齐声说:“能!我们能坚持、能吃苦,就让我们学武艺吧!”
阿公点头同意了。孙文和同学们高兴得跳了起来。从此,孙文和几个同学,经常出现在山坳里,海滩上,拿着用木片制成的青龙刀,竹竿做成的长矛,摆开架式,你来他往地练着几套把式。
一天晚上,孙文带着几个小同学来到山坳中,他学着冯阿公的样子,手捧水碗,把水洒在每个人的头上,以示洗礼,而后焚烧了一张写有“清”字的纸旗。
又一天晚上,孙文在走向石门坑的途中,发现身后隐隐地有一群人的脚步声。他急忙躲到大树后,细看,发现是一群衙门里的兵勇,个个操刀握棍,鬼鬼祟祟地向前摸去。
孙文立刻觉察到,这群官兵是去石门坑的。而这时冯阿公等人正在石门坑练武。他意识到形势的危急,急忙抄小路,爬山坡,跨山沟,抢在清兵之前跑到了石门坑,着急地轻声喊道:“阿公,快,后面有许多衙门鬼来了!”
阿公听到孙文的报警,忙停止了练武,带领兄弟们向林中隐去,使清勇扑了个空。
第二天,冯阿公来到孙文家中,对孙达成说:“孙文机智勇敢,解救了不少兄弟。”他还赞扬说:“孙文真是好样的,日后能成大事啊!”
孙文笑着说:“我看得出,你们都是反抗清朝的,所以我……”
“哈哈哈!”大家都会意地笑了起来。
8、水盗和官吏
翠亨村还有一位受到孙文敬仰的老人,孙文叫他杨阿公。杨阿公少年漂洋过海,在国外劳动了几十个年头,积累了一笔财富。他由于年老思乡,两年前落叶归根,回村建了一座坚固的宅院,以度晚年。
孙文经常到杨阿公家,帮杨阿公栽花除草,浇水捉虫,还经常听到杨阿公讲檀香山的故事。
有一天孙文问杨阿公:“有人说檀香山遍地是金,是真的吗?”
杨阿公笑着回答:“傻孩子,世界上哪有遍地是金的地方啊。那边有的是荒山海滩,但只要是勤劳、肯下力气的人,就能赚到钱。”
孙文点头称是。他接着又问:“阿公,檀香山很美吧?”
杨阿公取出几张外国画片指着说:“檀香山是个好地方啊,比这几张画片还美。若不是为了落叶归根,我是不会回来的啊!”
孙文接着问道:“阿公,我想去檀香山,你看行不?”
杨阿公说:“等你阿眉大哥回来,让他带你去。在那儿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他把几张画片送给了孙文。孙文如获至宝,开心极了。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村头火把晃动,脚步杂乱,一群水盗明火执仗地从小巷朝杨阿公家宅冲去。
“咚,咚咚!”几个彪形大汉抬着一根粗大的圆木,使劲地撞击着刘宅的大门。孙文躲在不远的墙脚观看。在火光中,他看到盗匪头子原来就是当地知府的差头,方大头的阿舅刘阿狗。
杨阿公家的大门被冲开了。这群水盗涌进门去,接着传出了杨阿公的喊叫声……
惨叫声刚停,只见盗匪们抬着几个箱子,向海边跑去。
孙文顾不得自身安危,拔腿向杨阿公的家里跑去。他帮助几位有胆量的乡亲扑灭了屋内燃烧着的火苗,再找到杨阿公时,阿公终因伤势过重,躺在血泊中气绝亡。
天明了,水盗驾着船已从海上逃去。杨阿公宅院内留下的只是一片狼籍。
乡亲们为杨阿公送葬。孙文含着热泪把阿公送给他的几张画片丢进了墓穴,和乡亲们一道哀悼这位叶落归根,惨遭不幸的老华侨。
在回村的路上,孙文轻声地对冯阿公说:“杨阿公在国外能把财产带回来,可是在自己家乡却为什么得不到保护呢?”
冯阿公愤慨地说:“清廷腐败,才造成民无宁日。杨阿公苦一辈子的血汗钱完了,最后还贴上一条老命!”
孙文一听忙说:“阿公,前天夜里我看到水盗的头目,他就是知府的差头刘阿狗。”
“嗨!”冯阿公省悟道,“原来如此。这帮歹徒是夜当水盗,日做官差啊!”他仰望苍天放声怒吼道:“盗匪就是官吏!黑暗啊!这个世道真黑暗啊!”
9、不许逞凶欺人
财主方继清的儿子方大头,仗势在村上欺人的事常有发生,不少孩子吃过他的苦头。孙梅生、二秀被他的弹弓打破过头;陆皓东、杨帝贺也被他多次打伤。孩子们吃了苦头无处说理,有些还受到父母和长辈的指责,甚至得到不该得到的处罚。所以孩子们见到方大头,就像看到鬼一样的四散躲避,以免遭到不幸。
孙文和陆皓东多次商议,想找机会教训方大头,但一直没想出办法来。
茫茫的大海,是村里孩子们夏天的天然浴场。这天烈日当头,海边十分热闹。一群孩子正在海里打水杖,有些还潜下水去做“栽花”的游戏。
孙文和陆皓东并不贪玩,他们在不远的礁石上帮助冯阿公取蚝。
通往滩边的小道上,方大头带着刘小狗漫不经心地啃着甘蔗,哼哼哈哈地向滩边走来。方大头扫视着在海水中游弋戏耍的孩子,非常妒嫉地对刘小狗说:“看那些穷小子玩得多来劲。”接着用脚踢踢孩子们脱放在滩上的衣服叫道:“小狗,快把这些破烂衣服甩到海里去!”
刘小狗用脚踏脏了许多衣服后,把地上的背心、裤头抛向海中。
海边水中正玩得兴高采烈的孩子们,看到方大头和刘小狗在捣乱,惊叫起来:“方大头捣蛋了!”“不许动我们的衣服!”“不许方大头欺人!”有几个性急的正要扑向海滩,但被孙文唤住了。
“我们要齐心合力,才能迫使方大头低头认错,一两个人去是要吃亏的。”孙文还未讲完,孙梅生就叫道:“方大头个高力大,他那么凶狠,就怕……”
“怕什么?他是一只好斗的旱公鸡,不是水鸭子。只要我们齐心把他拖下海水,不怕他不老实。”孙文满有信心地讲出了办法。
“对,把方大头拉下海来!”
“冲呀!”一群孩子冲上海滩,把方大头和刘小狗团团围住。
“你们为什么要踩脏我们的衣服?”
“为什么要把我们衣服甩到海里?”
方大头摆着好斗的架势,蛮横无理的吼道:“大爷想怎么耍就怎么耍,甩几件破烂有什么了不起。你们敢把大爷怎样!?”
刘小狗也狐假虎威结结巴巴地叫道:“几个小……小毛……毛人,还想……想……造反!”
“我们今天要你们认错!”陆皓东说道。
“什么?谁大胆,大爷就揍谁!”方大头傲慢地昂头吼道。
“把他拉下海去!”孙文一声令下,陆皓东手中的泥沙已飞向方大头身上。
“好大胆子,敢弄脏大爷的衣服!”方大头舞拳向陆皓东打来。孙文、大秀等一群孩子趁势扑向方大头和刘小狗。
“放开我……”方大头惊叫着,但已被孩子们连推带拉地掀下海水。
方大头虽年长个高,但不识水性,扭不过这些在海边长大的“小鲛龙”。刘小狗虽会在水中划几下子,但被众多的孩子们缠着也难脱身,早吓得面色苍白。
方大头喝了两口咸水后,还不示弱,刚站稳脚就吼叫起来:“快放开我,我是不会饶了你们的,当心我会……”不怕威胁的孩子们又把方大头掀到水中。
刘小狗喝了一肚子咸水,一冒出水面就翻着双白眼哀求道:“饶……饶了我吧,我……不敢……”
陆皓东、孙文刚把方大头扶升到水面,方大头也哭丧着脸哀求道:“我……我们和解吧。”
当方大头被拉到浅滩站稳后,却立即变了一副嘴脸,恶狠狠地说:“走着瞧吧,我会收拾你们的!”忙向滩边跑去。但又被孩子们追上围住,掀翻在水中。
“饶命……”方大头又连喝了几口咸水。
“不许逞凶欺人,你能做到吗?”孙文厉声问道
“能,我投降!”方大头像只落汤鸡似的,边说边向岸边逃去。
“哈哈哈……”孩子们发出了胜利的欢笑。
10、第一次飘洋过海
一艘名叫格兰诺曲号的英国邮轮,在浩瀚无垠的太平洋上航行。它从香港直驶檀香山,航程需20个昼夜。
12岁的孙文,跟着阿妈,第一次乘船漂洋过海,实现了他的夙愿。他在邮船上闲不住,这里跑跑,那里看看。隆隆的机房、巨大的钢梁架都吸引着他,有时还扶着栏杆爬上顶层,看着黑烟滚滚的烟囱出神,有时又望着那海鸥纷飞的海面兴奋不已:“啊!新奇的事物真多啊!世界真大啊!”
这位求知好学的少年,只两天功夫就和船上许多旅客、水手熟悉了,并在和他们接触交谈中受益不浅。
由于孙文善于交往,虽在邮船上生活了20多天,但并不感到时间太长。
船在大洋中航行。这天,海面上出现了成群的海鸥,他们鸣叫着、飞翔着,十分热闹。孙文听水手说:“海鸥的出现,证明快到陆地了。”
许多人拥到甲板上向前观望。孙文眼尖,兴奋地喊道:“檀香山,我看到了!”
船的前方渐渐地出现了一片陆地,地平线上已经望得见教堂的尖顶和大片的树林。
阿妈高兴地搂住孙文说:“到檀香山了,快见到你阿哥了!”
格兰诺曲号减低了速度,渐渐地靠近码头。阿妈和孙文跟在旅客中拥到船边,寻看岸上前来迎接的亲人。
码头上十分热闹,身上衣着不同的人群,挤满了整个码头。孙眉也挤在前来迎接旅客的人群中,找寻着从未出过远门的阿妈和阿弟。
“阿哥!”孙文抢先跨上跳板,向孙眉扑去。孙眉也抢出两步,把孙文亲热地抱举起来。
次日,孙眉陪着阿妈和弟弟,游览了岛上的街道和风光,看到了异国大地上的新奇景物。这里住着当地的土著人和移居来的白人、黑人,最多的还是脑后拖着长辫的中国人。语言和对话也是五花八门,有华语、英语,还有听不懂的当地人所讲的楷奈楷语。
一天,孙眉带着阿弟游览海滩。阿文看看身后的棕榈林,又看看面前层层的浪花,正玩得开心,阿哥把他拉上礁石坐定,试问道:“阿弟,阿妈思念故乡了,她要回去,我现在人手不够,你就留下帮我照料店务吧!”
“嗳!”孙文愉快地接受了。
为了能管好店务,孙文在盘罗河学校补习了几个月功课,居然学会了珠算和记帐的办法,也写得一手好字。在和土著人的接触中,还初步学会了平时对话的楷奈楷语。
孙眉见弟弟大有进步,在店里又很勤苦好学,每次来店时都要表扬鼓励几句。
一次孙眉正鼓励孙文时,孙文不耐烦了,他缠住孙眉说:“你还是送我去读书吧!我不想做生意。”
“阿弟,你看我多忙啊!人手太少了,你还小,帮我管管店务,学点生意经,过两年我就可以分点资金给你,你可以办农场,开商店,发大财,有什么不好呢?”
“我不当老板,不想发财!”孙文固执己见地说,“我要读书,救国救民!”
“哈哈,做生意有了钱也可以救国救民嘛。你如果坚持要读书,那就好好地读书吧!”
“阿哥,这里的新鲜事太多了,不学不行啊!”
孙眉笑着说:“你不到一年,学会了许多东西,但上学不懂英语太难啊!”
孙文说:“我发现英文比中文好学,我会很快学会英语的。”